12月10日上午,县政府新闻办召开“特色乡村振兴之路”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高楼乡专场,介绍高楼乡乡村振兴工作开展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高楼乡紧紧围绕生态转型、绿色发展不动摇,坚持“唯实唯干争一流、攻坚突破抓落实”的工作作风,大力抓好渔湖产业提升、农文旅融合、电商产业三条主线,大力建设藕花虾田乡村振兴示范片区,示范区各项工作取得有效进展。 高楼乡以党建引领为核心,强化村党组织书记带头人队伍建设,着力打造政治素质高、干事能力强、工作作风正的村党组织书记带头人队伍,持续为乡村振兴蓄势赋能。实施跨村联建工程,成立“藕花虾田乡村振兴示范片区”联合党委,统筹盘活集体资产资源,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抱团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 高楼乡作为滨湖乡镇,渔业养殖是主导产业,为加快渔湖产品特别是大闸蟹、小龙虾、白莲藕的深加工,拉长产业链,促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高楼乡锚定渔产品加工项目制定招商方案。2024年初,与山东仁旭集团成功签约,主要是对渔湖产品生产加工、冷藏及冷链物流配送。这一举措积极响应了乡村振兴“百区千村”建设中产业振兴的要求,通过引入现代化产业项目,推动乡村产业升级,为农民增收致富创造条件。 示范区适应环保要求,采取“外封闭、内循环”的模式推进池塘生态改造,打造绿色循环渔业产业示范带。投资高标准农田提资改造项目,完成水泥渠硬化及农田水网清淤。稻田尾水处理项目,完成提水站及配套水利设施修复。智慧蟹塘数字化建设项目,建设水产养殖、气象信息等多种智能系统。新动能改扩建项目完成藕塘整修,尾水处理区和配套设施建设。这些项目的实施,不仅提升了当地农业产业的质量和效益,也为乡村振兴百区千村建设中的生态振兴奠定了坚实基础,实现了农业产业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积极推进敬老院“渔藕相约”休闲康养项目建设,精心设定路线和培训课程,推出团建培训、红色教育等主题产品,致力打造一个集餐饮、住宿、康养于一体的服务园区。藕花虾田景区项目打造景观小品4处,新建停车场3处,改造盐店村废弃坑塘,建设法治音乐广场,打造法治文化长廊。积极引入社会资本进行老旧房屋改造,新改造民宿5处,引入曼森咖啡馆、茶室等旅游业态。农文旅融合的发展模式,为乡村振兴百区千村建设中的文化振兴和生态振兴提供有力支撑,通过发展乡村旅游,传承和弘扬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同时打造美丽宜居乡村环境。 积极在藕花虾田乡村振兴示范区开展各类节庆体育赛事,包括钓鱼大赛、乡村马拉松、生态健步走等项目;举办大闸蟹丰收节、赏荷文化节、小龙虾美食节等节庆赛事。7月份举办第七届微山湖小龙虾美食节暨第二届高楼乡藕花虾田赏荷文化节活动,吸引游客3万余人次,推动“节庆文化”转换为“节庆经济”。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当地群众的文化生活,也为乡村振兴百区千村建设中的文化振兴注入了活力。 一是培养电商产业人才队伍。依托电商直播产业园,搭建党建“三原色”产业直播间,举办电商技能提升培训班,培育“渔村网红”,着力培育孵化本土网红。二是实现科技成果转化。邀请山东农业大学、上海海洋大学等高校院所专家人才到高楼乡实地开展产学研活动,推动智慧渔业进程,为乡村振兴农业现代化贡献力量。三是加大人才回乡招引力度。高楼乡在示范区深入开展资源招商、以商招商、亲情招商活动,积极开展“引老乡、回故乡、建家乡”活动,建立在外人员台账。结合就业需求,开展人才政策宣传活动,加大青年人才回乡招引力度,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投身乡村振兴百区千村建设的伟大事业。这一系列举措为乡村振兴百区千村建设中的产业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撑和创新活力。 高楼乡坚持宜农则农、宜渔则渔、宜保护则保护原则,实施“三改造”工程,实现了“桑基鱼塘”的种养生产模式;对不宜开垦利用的部分蝗虫孳生地进行湿地改造,高标准完成全国蝗虫灾害可持续治理技术国际交流会现场观摩任务,受到与会领导、专家的高度认可,为乡村振兴树立典范。坚持以人为本抓民生,建立乡村干部划片包保机制,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大力实施农村自来水外联工程,铺设管道12千米,提升民生福祉,有力推动乡村振兴百区千村建设的稳步前行。
请问在渔业产业发展中,高楼乡是如何通过基础设施建设和改造推动乡村振兴的? 在渔业养殖方面,积极推进池塘生态改造,打造绿色循环渔业产业示范带,采用“外封闭、内循环”模式,这一模式优化了养殖环境,减少了疾病发生率,提高了鱼虾蟹等渔湖产品的存活率和生长速度,直接提升了渔业养殖的产量和质量。这不仅对渔业产业自身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而且这种绿色循环的模式本身就是生态振兴理念的体现,减少了养殖过程中的污染排放,保护了水域生态环境。高标准农田提资改造项目,完成水泥渠硬化及农田水网清淤,这一举措改善了农田的灌溉和排水条件。良好的农田水利设施为稻田和藕塘提供了稳定的水源保障,这对于稻田尾水处理项目和新动能改扩建项目中的藕塘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基础条件。稻田尾水处理项目,对提水站及配套水利设施修复,这有助于解决稻田生产过程中的尾水排放问题。尾水经过妥善处理后,可避免对周边水域和土壤造成污染,保障了整个农业生态系统的健康。同时,处理后的尾水如果符合一定标准,还可以再利用于农田灌溉或渔业养殖,实现水资源的循环利用,这也是生态振兴的重要体现。智慧蟹塘数字化建设项目,通过建设水产养殖、气象信息、水产养殖监测数据有助于及时发现养殖过程中的问题并做出科学决策。新动能改扩建项目,完成藕塘整修、尾水处理区和配套设施建设。这些项目从渔业养殖、农田水利、智慧管理到生态环境保护等多个方面相互配合、相辅相成,全面提升高楼乡渔业产业的质量和效益,为乡村振兴百区千村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请问高楼乡是如何留住人才,为乡村振兴持续贡献力量的? 为了让人才长期留在乡村,高楼乡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在吸引人才回乡方面,深入开展“引老乡、回故乡、建家乡”活动,建立在外人员台账,根据他们的专业和需求提供精准的就业机会和创业支持。对于有创业意愿的人才,提供场地、资金、政策等多方面的扶持,让他们能够在家乡开展自己的事业。在培养本土人才方面,举办各类培训班,其中举办电商技能提升培训班20期,培训人数400余人次,培育“渔村网红”30余人,着力培育孵化本土网红,“刘岛主”粉丝量达31万人。在16个村开设支部书记直播间,各位书记带头做宣传、搞直播,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唱响高楼好声音。举办了高楼乡文创手工编织培训班,开发挖掘虎头鞋、手工编织等独具特色的文创产品,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丰收。不仅提升他们的专业技能,还让他们看到在乡村发展的潜力和机会。在职业发展方面,为人才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无论是在产业发展中的管理岗位,还是在乡村治理中的重要角色,都鼓励人才积极参与,让他们感受到自己在乡村振兴中的重要价值,从而愿意长期留在乡村。 高楼乡在乡村振兴片区农文旅融合方面如何做到深度融合,提升其综合效益呢? 首先以万亩“藕花虾田”为基础,充分发挥其规模优势与景观特色,将其打造成集观光、休闲、科普于一体的核心区域。在旅游产品开发方面,以本地特色的渔湖文化为核心,开发更多具有深度体验性的旅游产品,让游客不仅可以观赏藕花虾田的美景,品尝大闸蟹、小龙虾等美食,还可以深入参与渔业养殖、莲藕种植等农事活动,亲身体验乡村生活的乐趣。在文化内涵挖掘上,举办各类节庆活动,如大闸蟹丰收节、赏荷文化节等,并不断丰富其文化内涵,将传统民俗文化、历史文化等融入其中,让游客在游玩的过程中深入了解高楼乡的文化底蕴。在区域合作方面,与周边沛县、铜山地区开展合作,共同打造旅游线路,实现资源共享、客源互送,提升高楼乡农文旅项目的影响力和辐射范围。同时,加强对旅游基础设施的投入,提高旅游服务的质量和水平,从整体上提升农文旅融合的综合效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