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4日上午,县政府新闻办召开“特色乡村振兴之路”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南阳镇专场,介绍南阳镇乡村振兴工作开展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今年以来,南阳镇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坚持以基层党建为引领,立足文旅产业发展,以示范片区建设为载体,串点成线、以点带面、全域振兴,将片区打造成产业特色明显、生态优环境优美、文化气息浓厚的精品片区,走出了一条“党建+全域旅游”引领乡村全面振兴的新路径。 坚持党建引领,充分发挥基层党支部在乡村振兴中的领头雁作用,通过开展党组织书记擂台比武、主题沙龙交流会、外出考察学习等活动,进一步提升党组织书记抓发展能力。争取衔接资金、第一书记资金等各类资金向片区倾斜,进一步提升片区基础设施水平。大力推广北二村、运河村依靠景区资源壮大村集体经济做法,鼓励示范片区内村庄,通过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开发渔家婚礼、鱼鹰捕鱼、状元巡游等演艺项目,让更多群众吃上旅游饭,走上致富路。 紧抓文旅主导产业,依托生态资源优势,实施王苏白旅游度假村酒店修缮提升工程,同时以渔家风貌为核心,完成功能片区建设,打造亲子度假休闲区、渔俗文化体验区和网红打卡地。与片区内南四湖文旅产业发展公司携手合作,对闲置大礼堂修缮改造,开发演艺项目,年营业收入90万元。利用现有资源,推动状元马场提档升级,创新推出马术演艺项目。依托第一书记资金,改造原镇政府家属院47套房屋,建设“慕渔小筑”精品民宿项目。打造新建和美乡村、南阳闸历史文化休闲街区,再现运河舟楫穿梭、商贸通行的繁忙场景,开展水上实景演出,进一步提升南阳北大门形象,丰富文旅业态。 积极培育创新创业组织,以丁楼会客厅为基础,吸纳全镇农业人才、文旅人才、文创客等人员,创办渔家傲创客联合会,打造创新创业产品展厅及直播间,举办电子商务实用技术培训4场,引领更多乡村人才投身创新创业。组建“山南水北南阳人”人才库,详细梳理南阳籍在外人才210人,吸引更多人才回到家乡创业兴业,助力乡村人才振兴。 开展人居环境“微换装”,扮靓乡村颜值。充分利用片区内湖区独特资源禀赋,深入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微换装”行动,沿运河实施“微景观”提升,鼓励沿街商铺“清违植绿”,利用古镇旧物因地制宜修建文化广场、休闲打卡处,塑造乡土特色的乡村旅游休闲环境。结合片区实际,紧抓上级政策机遇,大力向上争取,实施环岛湿地项目建设,开展湿地岸线恢复、驳岸生态修复、水通道疏浚等工程,完成河道清淤2万余立方米,河道护坡460米,有效提升了生态环境质量。投资建设尾水湿地项目,通过种植水生植物、建设生态浮岛,对污水处理厂尾水和初期雨水进行深度处理,确保入湖水质稳定达标。 将文化兴村、文化赋能作为着力点,擦亮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招牌,打响“和合南阳”品牌。举办“运河新礼 情满古镇”新时代集体婚礼活动,将运河渔家婚礼和新时代新中式婚礼相结合,打造南阳镇“新国潮 渔家婚礼”青年婚俗文化品牌,相关经验做法被《中国青年报》首版刊发。依托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唐元盛青钢名镰,完成南阳镇廉洁文化微展厅建设。挖掘历史故事,组织杨家后代恢复“杨家牌坊”,让古镇优秀传统文化焕发新的时代光彩。近年来,南阳镇坚持以基层党建为引领,充分发挥示范村的带动作用,串点成线、以点带面、全域振兴,将示范片区打造成“党建+乡村振兴+全域旅游”的精品片区。 一是打造精品旅游线路。充分发挥资源优势,推动“景区旅游”向“全域旅游”转型升级。梳理漕运文化脉络,着重讲好南阳镇风土人情故事,对外展示运河名镇的漕运传奇、历史兴衰、民俗文化。以“新建村历史文化街区”为支点,畅通游客进岛通道,实现“北接高速,南通古镇”。深挖大运河文化内涵,打造南阳闸月河岛历史文化休闲空间,成功举办“月圆中秋 情满古镇”南阳古镇中秋夜游会,进一步丰富拓展游玩场景。二是推动运河古镇焕发新彩。深入挖掘大运河文化的精神内涵和时代价值,依托600余年的漕运历史,开发文创产品,激活文旅消费新场景。鼓励有条件的村发展生态游、体验游等多元旅游项目,引导北一村、北二村破题开路,率先探索实施“南阳古镇运河环游项目”,持续丰富和提升旅游业态。利用湖区莲蓬、蒲草等自然资源,将历史古韵、渔家特色与时尚元素相结合,开发莲子手串、古镇蒲扇等文创产品,多项产品获得“创意济宁”手造产品优选100 活动提名奖等荣誉。三是旅游业态不断丰富。全面升级“吃、住、行、游、购、娱”旅游要素,将 “体验”“互动”等融入项目DNA,依托王苏白村休闲度假村,提供乡村休闲、文化体验、水上娱乐等多元化服务。以新建村和美乡村建设为契机,再现“一河两岸十八巷”“西井、大碾盘”等乡村记忆,全力打造景色优美、业态丰富、乡愁古韵的新乡村。丰富丁楼垂钓小镇旅游场景,打造“渔见丁楼”露营地,举办“乐动渔家傲 青春创客汇”南阳古镇·运河音乐节,点燃秋日旅游新热潮。四是举办节庆活动。坚持以节造势、以节聚客、以客促旅,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渔家文化和状元文化为主题,举办“腊八年货会”“状元年会”“古镇民俗会”等特色节会活动,不断集聚景区人气,提升南阳文旅品牌影响力。
南阳古镇乡村振兴示范片区以文旅资源为基础,以项目建设为突破,以示范村为引领,串点成线、以点带面、全域振兴,通过全域布局与全域旅游协调发展,将片区打造成旅游资源丰富、历史文化厚重、水陆交通便利的优质片区。 全域旅游协调发展,实现全域振兴。以南阳村为重点,保护运河古镇特色的城镇格局和历史文化街区。以“修旧如故,以存其真,保留风貌”为原则,对清真寺、皇粮殿等重点古建筑群实施保护修缮和古民居定期维护,确保与南阳古镇整体风貌相契合、融为一体。深入推进乡村产业项目建设,携手南四湖文旅产业发展公司抱团发展,充分利用现有大礼堂开发演艺项目,实现共赢。 “江北水乡,运河古镇”,守住南阳特色名片。以村落为平台、创意为引线,激活乡村动力、丰富旅游业态。积极培育“传统村落+全域旅游”融合业态,重点打造南阳街、书院路等10条老街步行观光线路,带动周边民宿、餐饮等业态蓬勃发展。以运河文化、渔家民俗文化为载体,积极探索“旅游+”模式,从渔民的吃穿住行、生产生活等方面精细化打造旅游产品,形成了集观光度假、休闲游憩、乡村民宿、特色美食、渔家表演、购物娱乐等于一体多元化的文旅产品体系。 建立联农带农联合机制,实现共同富裕。积极引导村民吃上旅游饭,北二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开发渔家婚礼、舞龙等项目,每年带动40余名群众平均增收6000余元。后续将引导更多村集体探索联农带农联合机制,带动村民在家门口吃上旅游饭。
请问南阳镇在人居环境整治和河湖岸线治理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近年来,南阳镇以生态治理为抓手,持续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围绕污水治理、生态修复等重点,不断提升绿化美化水平,擦亮乡村振兴底色。刚才也介绍了一些生态治理项目实施情况,在人居环境和河湖岸线治理方面,我们实施人居环境“微换装”,扮靓乡村颜值。充分利用片区内湖区独特资源禀赋,深入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微换装”行动,通过激活农村闲置资源、统筹“清违治乱”与“功能补缺提优”等手段深化乡村公共空间治理,探索建立符合片区实际的生态振兴路径。针对各村环境治理的重难点不同,把片区内村庄分为三类进行治理,制定针对性强、可操作性高的“一村一策”,沿运河实施“微景观”提升,利用拆除残垣断壁形成的废旧砖瓦、群众门旁堆放的旧物杂物,充分吸收当地民俗文化、农耕文化等元素,因地制宜提升环境卫生水平。今年以来,开展为期四个月的大规模村庄清洁行动,出动机械车辆60余台次,清理柴草杂物400余处,拆除残垣断壁10余处。在河湖岸线治理方面,以湖区渔家船只“两污”设施建设和提升改造为切入点,逐户逐船安装生活污水、垃圾收集桶,购买物业公司收集清运服务,镇级定期抽查检查转运台账和转运量,实现船上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处理全覆盖。深入开展湖上环卫、河湖岸清洁行动,守护河湖生态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