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0日上午,县政府新闻办召开“特色乡村振兴之路”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留庄镇专场,介绍留庄镇乡村振兴工作开展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今年以来,留庄镇着力在抓生态、兴产业、聚人才、促振兴上靶向发力、持续用力,以高质量党建引领乡村全面振兴。运河里乡村振兴示范片区顺利完成“百区千村”验收,创成市级A类示范片区。运河里村入选“省级民宿集聚区培育单位”,荣获“省级景区化村庄”“省级乡村振兴示范村”“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等荣誉称号。 坚持党建引领乡村治理,积极推行网格化管理服务工作机制,以网格化管理为抓手,创新性推出“一塘五荷”工作体系,依托各村闲置“荷塘”平台,由村党组织牵头,凝聚“村委会、网格长、党员中心户”等多方力量,形成“五提五知”基层治理工作模式。将支部融合作为工作切入点,村“两委”共同“议一议”工作开展情况,“讲一讲”推进措施,“赛一赛”工作成效。深入推进“党建+网格”工作制度,以每个网格30户左右的标准进行划分,定期对村庄河湖岸线、人居环境进行巡护整治,开展入户走访,为群众排查家中安全隐患,完成医保、水电费线上代缴等服务事项300余件,帮助空巢老人、留守儿童解决实际困难90余个。 坚持以基础扎实、村容整洁、乡风文明为标准,健全完善人居环境长效管护机制,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治理新格局。完成镇驻地下水道疏通工程5.1公里,实施道路硬化提升5.8公里,补植绿化苗木20余万株。每月开展“精致路域环境”“美丽乡村庭院”评选活动,持续实施“清废行动”,深入展南四湖流域河湖水域岸线排查整治。统筹推进乡村建设、乡村发展、乡村治理,全面完成满口村省级和美乡村和留庄七村市级和美乡村创建工作。运河里村入选全国乡村绿化美化模式范例。 探索建立“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以市级龙头企业荷乡源及市级家庭农场金农桥为示范,发展大规模水产养殖、浅水藕种植等,带动农民以资金、坑塘、技术创办或入股合作社,拓宽增收渠道。明确文旅相融的产业发展模式,以运河里为核心,坚持点面结合、以线串珠、循环示范,辐射带动周边村庄连片发展文旅产业。延伸开发桥上人家文旅项目,盘活40亩闲置土地建设儿童戏水乐园、无动力亲子乐园及美食一条街,打造环湖景观水廊,生动再现微湖渔家风情。成功举办运河里啤酒节、风筝节、摸鱼节、五一“摊玩”夜游节等节庆活动,今年以来,接待游客5万余人,文旅产业增收100余万元,打响了运河里特色文旅品牌,激发了旅游市场新活力。 深挖本土人才资源,精准绘制本土乡贤老板、三农专家、高校学生、退伍军人等本土人才资源的“人才地图”,建立本土人才信息台账,摸清镇村有学历、有技能人才底数。搭建人才交流平台,开设“留心聚力·同心荟”“灯塔书屋”“创客沙龙”等功能室,打造集学习交流、聚会沙龙于一体的多元空间。建立“归雁回引”工作站,通过开展人才交流会、家乡建设促进会、产业推介会等活动,吸引在外人才回归家乡。成立乡村振兴工作站,签约乡村振兴合伙人,助力片区持续创建增收。截至目前,完成申报泰山产业创业领军人才1人,签约“产学研”合作项目3个,签订乡村振兴合伙人6人,136名青年人才返乡就业。 以“家长里短说变化·百姓讲给百姓听”宣讲活动为抓手,组织开展“六进”宣讲活动,累计宣讲132场,受众13000余人。更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乡风文明、移风易俗等公益宣传栏22处,活跃文明创建氛围,打造“留庄本土”文化品牌。持续强化基层文化阵地管理运用,开展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累计开展送戏下乡22场,播放文化惠民电影252场次,举办乒乓球比赛、广场舞大赛和星光大舞台海选活动等21场次,不断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留庄镇坚持党建引领,创新推出“一塘五荷”乡村治理体系,构建“行政村-网格-村民小组-党员中心户”的“红网格”组织架构体系,配备“1+X模式”网格管理服务人员,形成网格管事、两委定事、村民议事、公众评事的“四事”议事机制,构建上下联通、内外联动、左右协同、纵横交融的党建引领乡村治理共同体。 一是“荷”你“说事”解民忧,做好矛盾纠纷调解员。划定“责任田”,各网格内网格员综合履行网格内各项工作职责,畅通“群众说事”渠道,创新实施“有问必答”工作法,通过“问、议、办、答”,合力化解矛盾纠纷,做到事事有回音、件件能落实。网格员定期到访荷塘,累计排查群众矛盾纠纷78件,了解群众诉求121件,并做好分类记录,引导群众在法理、情理的轨道上解决诉求。 二是“荷”你“理事”暖民心,做好网格群众服务员。网格员定期走访荷塘后,将问题清单上报到村委,村“两委”根据问题,梳理任务清单,现场讨论解决办法,坚持党支部领办,按照小事“简事快办”、大事“集体议事”进行分流处置。完成帮办代办服务事项300余件,解决实际困难90余个,为群众提供“零距离”精细化服务。 三是“荷”你“议事”察民情,做好社情民意联络员。每月设置宣传日,发掘村内文艺达人,以“旧曲新唱”的形式,利用传统快板说唱,唱响反映村庄变化、村规民约和政策方针的新曲调。累计举办宣传活动63场,收集群众建议24条,保障村民对村庄事项的知情权、建议权,引导村民参与村庄建设治理。 四是“荷”你“晒事”释民惑,做好村委村民沟通员。规范议事流程,在村级实施重大规划或重大事项前,由网格员向群众公布事项,多方征求意见,定期开展“晒事”活动。建立工作例会制度,梳理汇总工作进展情况,针对“晒事”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提出解决方案,由原先单一型“结果导向”转化为复合型“过程导向”+“结果导向”。 五是“荷”你“评事”压落实,做好乡村治理网格员。定期召集各网格内村民齐聚“荷塘”,采取座谈讨论、问卷调查、民主测评等方式拓宽村民评议渠道。通过回访、通报办理结果,对“群众说事”进展情况进行督查,针对督查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和不足的地方,重新纳入“议事”环节,对群众不满意的服务事项再议再办,压紧压实网格员服务担子,提升网格服务效能。 留庄镇以打造具有湖区特色的精品民宿体验区为目标,依托优美的河湖资源,积极培育乡村旅游民宿产业,通过盘活农村闲置资源,融入文化创意元素,实现“民房”变“民宿”的美丽蝶变。一是资源整合,打造精品民宿。盘活利用农村闲置宅基地和老旧民居等资源,将餐饮、民宿和旅游充分结合,着力打造精品特色民宿,投资1100万元建成水畔家、梧桐栖居、水榭田园等民宿3处,房间56间、床位102个,运河里村入选第三批山东省旅游民宿集聚区培育单位。依托运河古道、老庄台、老手艺等民间资源,引导单一的业态产品升级为综合性更强的多元产品,推动“民宿+文化”“民宿+田园风光”“民宿+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多行业融合发展,将民宿打造成乡村产业特色发展平台。 二是建管结合,提升服务质量。定期维护水、电、网、给排水、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确保游客住的舒心安全。结合镇域特色资源,在布置民宿时体现荷花、荷叶等元素,充分彰显湖区特色。注重提升服务质量,一方面通过开办培训班、外出学习等形式加强对民宿从业人员的培训管理,提高服务人员的综合素质,标准化、规范化管理服务全流程,让游客拥有更好体验感;另一方面以满足游客需求为工作标准,因需下单提供个性化、定制化服务,实现吃好、住好、玩好、消费好的目标,打造新型乡村休闲区的核心吸引力和驱动力,让游客“来了不想走,走了还想来”。三是产业融合,助力村民增收。留庄镇把民宿经济作为群众增收致富的重要手段,积极吸收村集体经济组织、企业、农户、合作社、能人创客等多元投资经营主体参与乡村民宿建设,按照资源共享、联村共建、抱团发展的思路,引导分散农户将房屋经营权“托管”给旅游公司统一经营,村民把闲置宅基地和闲置农房租赁给公司经营,或者以入股方式参与到民宿的经营管理,每年获取租金和分红收益,实现了由“旁观者”向“参加者”转变、“打工族”向“主人翁”转变。留庄镇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理念,吸引、整合、调动多方资源,招募、集聚各类优秀人才,今年成功创建市级乡村振兴工作站,招募乡村振兴合伙人6名,实施乡村振兴项目7个,有效改善了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助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一是高质量搭建发展平台。成立留庄镇市级乡村振兴工作站,在运河里艺术街区设立人才服务站点,线下开展项目推介会、人才交流会6场次。发布“乡村振兴合伙人”招募令,招募热爱“三农”工作的各类人才,通过资金合作、产业转移、技术入股、专业服务等方式加入“乡村振兴合伙人”队伍。安排专人负责工作站日常管护,联系对接“合伙人”并及时提供政策支持和服务。精准筛选乡村振兴项目,依托当地丰富的农渔资源,发展特色种植业和养殖业,结合乡村旅游、电子商务等新兴业态,先后实施了农耕文化研学园及儿童戏水乐园、家庭农场藕虾混养、蒋坑村垂钓小镇等项目。二是多渠道挖掘人才资源。挖掘乡村“土专家”“田秀才”等专业农村人才资源,建立在外乡贤、高校学生“双清单”,绘制乡村“人才地图”。依托校地合作资源开展“订单式”培训,培育经营管理型、乡村文化型本土人才6名纳入“乡村智库”,参与片区建设、运营和管理。立足村情实际,引导在外乡贤通过项目引入、资金入股、订单下派等方式参与村庄发展,为乡村创造更多就业机会。鼓励高校毕业生返乡创业,用创新理念、专业知识激发乡村经济新活力。成立“归雁回引”工作站,开展家乡建设促进会、产品推介会等活动,吸引在外人才回归家乡,打开乡村与外界的交流渠道,促进乡村经济对外开放。三是全方位助力村民增收。通过招募乡村振兴合伙人,引入第三方资本承接运河里景区运营,通过“组织+人才+资本”模式助力乡村振兴。发挥运河里村党组织引领作用,通过组织共建、发展共谋、事务共商,整合片区资源,盘活闲置土地,村民通过土地入股、参与物业管理等形式获得就业岗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