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4日上午,县政府新闻办召开“特色乡村振兴之路”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驩城镇专场,介绍驩城镇以“创建一个,带动一片,致富一方”为目标,扎实推进乡村振兴工作开展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今年以来,驩城镇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精准发力乡村“五大振兴”,全力打造市级乡村振兴示范区“共富田陈”,走出了一条具有驩城特色的乡村振兴发展新路子。 坚持把产业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基础,大力发展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推动“一村一业、一村一品”发展。一是农业产业提质增效。山东佰牧农业完成市级龙头企业申报,微山县按揭畜牧业项目在馨荷蛋鸭养殖有限公司落地建设,山东省现代虾蟹产业示范基地在国洋农场完成揭牌,山东金味坊食品开发有限公司产品远销周边多个地区,西田陈村种植观赏葫芦打造“福禄”田陈文创品牌,界牌口村无花果种植项目每年可为村集体增加经济收入 6 万元。二是农业生产成果丰硕。持续推进土地集约经营,完成土地流转3.1万亩,流转率达到68%。落实各项惠农政策,推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8000亩,发放粮食补贴近600万元,助力农业增收。 坚持把人才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关键,抓好乡村人才的“外引内育”,为乡村振兴注入人才活水。一是广拓“外引”渠道。鼓励在外成功人士返乡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业产业化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高效种养业、农产品加工业、乡村旅游业等特色产业。加强与高等院校和专业企业战略合作,培养新农人,全面提升就业创业能力,积极申报“齐鲁乡村之星”等荣誉。举办3次专场招聘会,达成就业意向人数100余人。二是深耕“内育”沃土。开办多业态创业技能培训班4个班次,组织139人参加各类职业技能竞赛,100余人获得高级工资格。
坚持把文化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铸魂工程,深化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不断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一是深挖文化资源。整合冯驩文化、房庄红色文化资源,改造提升西田陈村知青小院、尹洼村红色小院等文化教育基地,规划“研学游”等精品路线。其中,房庄村成功入选第四批山东省红色文化特色村培育名单。二是建设文化阵地。打造农家书屋、书香小院、文化广场等80余个,镇综合文化站被省厅评为特级综合文化站。三是开展文化活动。按照“周周有活动、月月有主题、全年不间断”的思路,开展“送戏(影)下乡”、法治惠民文艺演出、“舞动微山”广场舞比赛等文艺志愿服务活动600余场,惠及群众5万余人。今年来,成功举办首届花灯民俗文化节、第二届诗画田园桃花节、土楼乡村音乐烧烤节等,共计吸引游客50万人次,带动消费500余万元。
坚持把生态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扎实稳妥推进乡村建设,擦亮和美乡村“底色”。一是农村人居环境持续改善。开展绿满乡村“春季战役”活动,共栽植绿化苗木16000余株。全方位整治农村“四大堆”、小广告、卫生死角,清理垃圾2800余吨,清除残垣断壁41处。二是写好乡村振兴“水文章”。常态化开展污染防治,统筹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严格落实“河湖长制”,落实河湖清“四乱”常态化、规范化、制度化要求,保障重点河流断面稳定达标。坚持“十条线”工作法,积极清理维护河湖环境,打捞菹草水面1300亩,确保国、省控站稳定保持在地表水Ⅲ类水标准及以上。 坚持把组织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第一工程”,在建强农村基层党组织上下足功夫。一是基层组织更加有力。创建“红映古驩、幸福新城”党建品牌,以党建统领助推乡村振兴。精准聚焦群众需求,大力推进村级党群服务中心迭代升级,新建和改扩建党群服务中心6处、规范提升41处。二是基层组织更有活力。根据各村实际,量身定做“产业驱动型、工矿辐射型、物业经营型、资产盘活型、抱团发展型”等多种村集体经济发展模式,扎实推进“千企联千村”工作,6家企业与5个村实现“村+企业+产业”联建,有效带动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推动集体经济增收20余万元。 请介绍一下“共富田陈”乡村振兴示范片区的建设情况。 驩城镇田陈乡村振兴示范片区位于驩城镇北部,规划面积 1896亩,自片区建设以来,我镇因村制宜全面推进片区建设,按照“地域相邻、要素相聚、资源相补”的原则,以示范带建设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一是资源统筹带动乡村连片提升。从加宽硬化入村道路、修建雨污管网、提升文化广场等方面多点发力,因地制宜、统筹谋划,微小改造、精致提升,助力形成“一户带一片,一片带一村”的全域创建效果。北村坚持人居环境整治从“摆脱脏乱差”到“追求乡村美”转变,利用村内主干道闲置墙面创作200余平方米的多主题多彩墙绘,既保留“乡味”又增加“看点”,为宜游宜居的和美乡村提“笔”上“色”。 二是立足本土打造一村一景。将尹洼村、岱庄村、东村等7个村列入2024年市县景区化村庄打造计划,根据各村风土人情和特色优势打造“一村一样板”,全力推进“村庄变景区,田园变公园”。界牌口村结合森林村居连片整治工程,种植核桃、山楂树、枣树各类果树 1500棵,投资 15万元对北大门牌坊、竹廊等进行改造,建成了一批传统文化主题公园、多处彩绘墙等村内景观,村容村貌焕然一新。西田陈村串联知青小院、丁固故里、古松柏林等景观景点打造镇域“红色研学游”精品文化路线,尹洼村传承红色文化、大汶口文化命脉,建设红色小院、大汶口文化雕塑等,激活文化活力,彰显地域特色。 三是加强治理共同绘就发展蓝图。突出服务导向,优化站所功能,依托村党群服务中心,设立党建微站、学习雷锋志愿者服务站等,提供农家书屋、幸福食堂、文明会堂、雏鹰课堂、康复疗养等形式多样的服务事项,成立村级“事事放心”党员志愿服务队,推动文明传承和志愿服务有形化、常态化发展。城北新村打造了“共富田陈”乡村振兴展馆,展馆通过图文并茂的形式,生动展现了片区在产业发展、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等方面的积极探索和显著成效。岱庄村投资100余万元高标准打造占地600平方米的文明会堂,为群众提供“红事新办、白事简办”的集中服务平台。坚持“政府引导、社会化运营、公益属性、综合监管”原则,建设村级幸福食堂,部分时令蔬菜由村内具备劳动能力的老人利用村南侧孝老园自发种植管理,既节约成本又丰富村民精神生活,实现“小饭碗”里的“大民生”。加强乡村自治组织规范化建设,在配强队伍、规范运行、高效管理的基础上,健全村民自治制度,深化乡村自治实践,以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的提升,实现共建共管共享的目标,重建乡村社会和谐有序、守望相助的优良乡风。 请问驩城镇在“共富田陈”市级乡村振兴示范片区建设中,是怎样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的? 驩城镇立足田陈社区市级乡村振兴示范片区建设,按照“地域相邻、要素相聚、资源相补”的原则,探索出一条以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为主线的“三化”运营模式,以示范带建设推动乡村全面振兴,2023年示范区内村集体平均收入突破150万元。 驩城镇根据各村实际,一村一策制定“产业驱动型、工矿辐射型、物业经营型、资产盘活型、抱团发展型”等多种村集体经济发展模式。岱庄村、北村、东村打破村庄地域边界,成立“三友农机合作社”抱团发展,以“强村带弱村”实现携手共富,村集体收入实现两年“翻一番”。北村主攻运输业,依托丰富矿产资源成立工贸公司,每年为村集体收入增加300余万元。东村做活“夜经济”,打造美食街区,每年为村集体收入增加20余万元。界牌口村探索“支部+合作社+农户”发展模式,培育壮大无花果等特色种植业,每年为村集体收入增加6万元。城北新村打造“金味坊”特色花馍品牌,“荷塘月色”系列山药糕荣获微山湖5A杯文创产品二等奖,以“小花馍”蒸出大产业,带动周边80余人掌握面点技能,实现“家门口就业”。尹洼村通过组建建筑队、升级集贸市场、注册成立晟景物业有限公司等一系列举措,实现村集体增收超过100万元。 近年来,驩城镇紧密依托辖区内丰富的自然、历史、文化资源,坚持政府主导与市场参与相结合、核心资源开发与基础设施配套建设相结合,深挖特色资源优势,切实推进农旅产业深度融合发展。 强化基础设施建设。依托党群服务中心迭代升级,建设党建引领下的综合文化服务平台,打造农家书屋、书香小院、文化广场等80个,常态化免费开放,实现镇村两级文化场所“全覆盖”。今年6月份,驩城镇综合文化站通过山东省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评估定级验收,被评为特级综合文化站。 群众文化活动蓬勃开展。按照“周周有活动、月月有主题、全年不间断”的思路,开展“送戏(影)下乡”、法治惠民文艺演出、“舞动微山”广场舞比赛等文艺志愿服务活动600余场,惠及群众5万余人。教育引导广大群众自觉养成健康向上的文明行为,培育新时代美德健康生活方式。红色文化特色村建设取得新进展,房庄村成功入选第四批山东省红色文化特色村培育名单。 深耕农文旅融合路径。整合冯驩文化、房庄红色文化资源,改造提升西田陈村知青小院、尹洼村红色小院等文化教育基地,规划“研学游”等精品路线。驩城镇深入挖掘农耕田园文化、民俗文化、大汶口文化、红色文化等文化旅游资源,将文旅元素注入农业产业发展当中,成功举办2024首届花灯民俗文化节、“乡村好时节 乐动生活”暨驩城镇第二届桃花节、2024微山土楼乡村音乐烧烤嘉年华、驩城镇“情满中秋 礼赞国庆”邻里同乐庆团圆系列活动等系列文旅活动,累计吸纳本地美食摊位、娱乐设施 160余家,丰富乡村旅游内容,助力村集体经济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