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山之石】提升入境游文化含量:难,也不难

来源:微山县文化和旅游局 发布时间:2025-02-22 10:05 浏览次数:
分享

许多网友感到,过去一段时间,各大景区“长满外国人”,数据统计印证了这一感受。数据显示,2024年1月至11月,全国各口岸入境外国人2921.8万人次,同比增长86.2%;其中通过免签入境的达1744.6万人次,同比增长123.3%。随着中国免签“朋友圈”不断扩容、入境流程日益“丝滑”,火热的中国行还将火出新高度。


中国拥有源远流长、光辉灿烂的历史文明,自古以来就以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世界各地的人们。敞开大门、迎接八方来客,是中国的一项文化传统。古老的丝绸之路让中国的丝绸、茶叶等走向世界,更让外国友人带着他们的商品、文化和热情友善来到中国。遥想唐代长安,来自波斯、印度、日本等地的商人、学者络绎不绝,在中国游学、行商乃至工作、生活。以今天的眼光来看,这不仅是入境游,而且是深度游。外国友人游历中国的脚步不曾停歇,他们的见闻、著述增进了世界对中国的了解,促进了中国与世界的交流。

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旅游发展步入快车道,取得有目共睹的成绩。目前,中国已成为国际旅游最大客源国和主要目的地,入境游的蓬勃发展成为开放中国的一张亮眼名片。中国的大好河山、秀丽风光不会让人失望,文化积淀与人文情怀更令人流连忘返。呼吁提升入境游的文化含量,不是要给外国友人上文化课、历史课,而是要深化文旅融合、加强旅游服务、提升旅游体验,推出一批优质路线、提示一重文化眼光,让入境游更有趣、更好玩,也更有意蕴、更有收获。

2024年火爆“出圈”的国产“3A大作”《黑神话:悟空》,让三晋大地上的古建筑惊艳全球玩家,云冈石窟气韵别致、应县木塔堪称奇观、悬空寺巧夺天工……如此种种,让广大玩家尤其是国外玩家大开眼界、印象深刻。当人们欣赏一处陌生的建筑、接触一种陌生的文化,外部特征的新鲜、独特往往能够产生巨大的吸引力、引发人们探寻的兴趣,而后,其文化内蕴才得以渐渐显露。中国大地上灿若星辰的文化遗产地、考古遗址、历史文化名城(镇)、国家文化公园等,不仅让人目之所及深受震撼,背后的历史与文化更值得深入了解,后者带来的震撼更为深入、绵长。

巴蜀文明的瑰丽神奇、蜀文化的悠久丰厚,吸引不同肤色的游客到成都博物馆参观打卡;史前人类的打制石器、精美绝伦的青铜尊彝,让驻足湖南省博物院的外国游客兴趣盎然。近年来,全国博物馆、美术馆等持续融入游客服务体系,为旅游发展注入文化动能,让中外游客感受到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和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成就。陈列其中的文物、展品、作品,常能以超越语言文字的方式,与人们实现心灵对话,让人蓦然发觉:原来精神交流、文明对话可以在入境游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发生,这样触手可及,又这样深刻久远。

除了静态的展品,动态的民俗表演、文艺演出等,也可以让入境游更添文化味。北京正乙祠戏楼的戏韵悠扬、上海民族乐团《海上生民乐》的“中式美学大观”等,长期以来都是国外游客体验打卡的热门选项。2025年春节期间,北京东岳庙庙会的舞狮表演、甘肃敦煌的社火表演等,也吸引了不少外国游客。以《印象》系列为代表的山水实景演出,将自然山水与历史人文相融合,成为许多外国游客的心仪之选。历史、文化从来不沉重,旅游期间看一场表演,就能领略其魅力,山水风景也因文化的加持而更显丰神俊朗。

其实,一座城市、一个地区的文化不仅在博物馆、美术馆和剧场剧院中,更在每一条街巷、每一个店面、每一道美食佳肴和与当地人的每一次握手和对话中。泛舟西湖后品一盏龙井,游览苏州园林后听一曲评弹,江南文化的温婉细腻就浸润了心田;畅玩冰雪后,点上一盘锅包肉、一盆猪肉炖粉条,再喝上两口东北的烈酒,黑土地的似火热情便温暖了身心。文化与历史,孕育了地域特色;肤色和距离,隔不断深情厚谊。宾馆前台的热情接待、饭店餐馆的辛勤忙碌,一次散步的信马由缰、一杯奶茶的松弛闲适,无不体现着一城一地的气质与情怀。当外国游客漫步于中国街头,中国老百姓最为日常的生活方式,恰恰鲜明而深刻地凸显着中国文化,润物无声的展现与流露尤能拉近距离、沟通心灵。

归根到底,文化是人的创造,自然地凝结在人的身上,由人来彰显和体现、由人来传承和发展。对于到中国旅游的外国游客来说,多结识几位中国朋友、多和他们相处交流,不仅能提升中国之旅的整体体验,而且能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提升入境游的文化含量,着眼点可谓千头万绪。然而,也有简便的门道可循:善良、热情、可爱的中国人,最能代表自信、开放、包容的中国。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