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山之石】最好的纪念是传承——众人追忆京韵大鼓表演艺术家骆玉笙 |
||||||
|
||||||
在她88年的人生历程中,舞台生涯就长达84年;她幼年就与京剧名家孟小冬同台表演;青年时期,她因高亢激昂、韵味醇厚的唱腔蜚声曲坛;中年时期,她大胆革新传统鼓曲唱腔,创立了独具风格的“骆派”京韵大鼓,并推出一大批闻名海内外的新编代表曲目;晚年时期,她致力于发现和培养鼓曲新人,为京韵大鼓的弦歌不辍和曲艺事业的薪火相传四处奔波劳碌。她就是著名京韵大鼓表演艺术家骆玉笙。 2024年是骆玉笙诞辰110周年。纪念骆玉笙诞辰110周年座谈会近日在北京举办,来自社会各界的代表及骆玉笙亲属一起追忆她的艺术成就和高尚品格,共同缅怀这位京韵大鼓泰斗。 坚守舞台八十余载 骆玉笙,艺名小彩舞,生于1914年,4岁即登台表演,9岁开始学习京剧,17岁时改唱京韵大鼓,22岁便在天津一炮走红,被誉为“金嗓歌王”。在骆玉笙的唱腔中,既有刘(宝全)派高亢挺拔的音调,又有白(云鹏)派柔媚委婉、平中见奇的唱法,更可见少白(凤鸣)派稳中有变、清新脱俗的唱腔。她善于博采众长,在长期艺术实践中,逐步形成了独具风格的“骆派”京韵大鼓艺术,其代表曲目有《剑阁闻铃》《丑末寅初》《红梅阁》《子期听琴》《和氏璧》等。她为电视连续剧《四世同堂》演唱的主题歌《重整河山待后生》,充分展现了“骆派”独特的演唱风格,至今广为传唱。 骆玉笙80多年的舞台生涯,堪称一部近代中国曲艺发展史,也是几代曲艺人无悔坚守、刻苦钻研的生动写照。“骆玉笙坚守舞台八十余载,精彩演绎了120多段传统和新编鼓曲唱段。”中国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书记处书记董耀鹏在回顾骆玉笙的一生时谈道,“她从一名旧社会的民间艺人成长为一代人民艺术家,把京韵大鼓这一传统曲艺从茶馆戏台唱到了艺术殿堂,从勾栏瓦舍唱进了电视荧屏,为我们留下了一笔丰厚的艺术遗产和宝贵的精神财富。” “我唱的不能是白开水,希望是一杯醇厚的茶” 新中国成立后,骆玉笙不拘一格地广泛撷取戏剧以及南北曲艺和中外音乐素材,有选择地对其他艺术门类进行借鉴和吸收,将其融入自己的新编曲目。她把昆曲低沉哀怨的曲调糅进《重整河山待后生》,表达出对亲人的思念和牵挂;把评弹优美舒缓的唱腔融进《金门潮》,体现了对祖国统一的深情期盼;把马头调奔放抒情的旋律化入《文人与酒》,展现出文人墨客的豪迈与洒脱。耄耋之年仍壮心不已,她把更多精力放到创作京韵小段儿上,开创了“骆派”艺术的新生面。 “在奶奶心中,艺术是没有派别的,别的曲种、别的派别有好的地方,那么就可以借鉴。”骆玉笙的孙女骆巍巍回忆说,“奶奶一向主张词要新、曲要美,而且要常唱常新。她总告诉我,我唱的不能是白开水,希望是一杯醇厚的茶,能够让人有所回味。” “在吐字、发音、归韵等方面,老师的艺术造诣深厚。她经常说,一定要勇于创新,汲取各种艺术资源,来补充、完善‘骆派’唱腔的编创思路,同时要结合当下多写新段子。”骆玉笙弟子、“骆派”京韵大鼓表演艺术家李光荣说,“一字一句、一板一眼、一招一式,对于我们创作的新作品,每一段她都亲自修改唱词、设计唱腔。她还经常叮嘱我们‘做艺先做人’‘重艺不重衣’,如今回想起当年老师说旳话都历历在目、令人回味……” “骆玉笙在66岁高龄时开始创作《和氏璧》,她对自己要求甚严,从来没有因为年事已高而放过任何细节,用了整整一年时间才完成了创腔和排演。”董耀鹏说,正是这种长期的艰苦磨砺、精益求精的艺术追求和毫不懈怠、勤奋刻苦的敬业精神,使骆玉笙在不断进取中实现对自我的不断超越和突破。 一切为了传承 对一个艺术家最好的纪念,就是反复学习、演绎、阐释她的作品。研讨会当天,现场播放了骆玉笙演唱《重整河山待后生》的视频,“骆派”京韵大鼓传人李光荣、李响、李想等还现场表演了《丑末寅初》。这一刻仿佛时光回转、岁月倒流,将现场所有人带回到骆玉笙当年的演出画面中,同时也展现了“骆派”京韵大鼓薪火相继、有序传承的可喜局面。 “只要是有利于京韵大鼓发扬光大的事我都乐意做”,是骆玉笙生前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早在20世纪40年代,骆玉笙就致力于培养京韵大鼓接班人,先后培养了包括戏剧、影视、评弹、粤曲等领域的10多名徒弟。她曾说:“肩上担子很重,一个是唱,一个是教,只要活一天就要教一天,只要活一天就要唱一天。” “从创作技法到人生道路,从艺术造诣到人格修养,骆老师都给予年轻人尽心的指引。”曲艺名家、中国曲艺家协会主席冯巩说,“年逾八旬的骆老师还经常活跃在舞台和课堂上,她晚年将自己的全部精力都投入教学育人和培养下一代身上,古稀之年依然不辞辛苦带领徒弟频繁参加各类活动、演出、录音、录像、配像,她还经常自己花钱买票带徒弟去剧场观摩演出,用自己的言传身教影响和教育身边人。” “老师最大的愿望就是要把她的‘骆派’京韵大鼓艺术传承下去,发扬光大。老师曾反复嘱咐我不要离开我的轨道……”李光荣说,多年来她始终不忘教诲,不断学习和研究“骆派”京韵大鼓的演唱方法和技巧,细抠演唱中的字儿、味儿、气儿、情及“骆派”京韵大鼓的精髓,同时遵照老师的叮嘱在群众中普及“骆派”京韵大鼓。 “举办纪念京韵大鼓表演艺术家骆玉笙百年诞辰活动,不仅是举办几场演出,而是希望通过这种形式进一步扩大‘骆派’艺术的影响,从而把我们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下去。”研讨会现场,大家不约而同地表达心声。 编辑 | 丁丁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