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山之石】文旅干部书写挂职故事

来源:微山县文化和旅游局 发布时间:2024-03-27 09:21 浏览次数:
分享

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阿尔山市、山西省太原市娄烦县和忻州市静乐县、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巴马瑶族自治县、福建省龙岩市永定区……这些文化和旅游部定点帮扶地区都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旅游资源,同时也面临着发展上的诸多挑战。定点帮扶工作正是为了充分发挥这些地区的优势,推动文化产业和旅游业的深度融合,助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本文邀请参与帮扶的文旅干部书写他们的挂职故事,感受挂职帮扶工作的汗水与收获,从中汲取前行的力量。

“穿过永定门,就是永定人”

我从北到南,奔赴几千公里来到革命老区——福建省龙岩市永定区,挂职永定区委常委,区政府党组成员、副区长。两年多的挂职时间,我走基层、下田地、跑项目。我熟悉这里的山、这里的水、这里壮观的峡谷风光和深厚的人文底蕴。我发挥所长,用文化和旅游的融合发展为闽西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建设添彩助力。

在这片土地上,无论是徒步登山,还是泛舟溪上,都能让人沉醉于大自然的怀抱之中。永定区以其独特的客家文化闻名遐迩。这里的客家建筑风格独特,造型奇特且坚固的土木结构的圆形土楼是永定区著名的建筑之一,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还承载着客家人的智慧和勤劳精神。这里的美食文化更具吸引力,无论是鲜美的土鸡土鸭,还是香醇的米酒,都能让人感受到客家人的热情好客和淳朴善良。

穿过永定门,就是永定人。作为一名对口支援老区苏区的挂职干部,我深知,我的“战场”在一线,所以我来到永定的第一件事,就是深入群众、走遍永定,熟悉基层的工作模式和节奏。我发挥桥梁纽带作用,推动文化和旅游部相关领导先后18次率队到永定调研指导,沟通落实对口支援工作;对接国家文旅发展重点方向,推动落地数字文化产业园建设;推动出台《永定区对口支援工作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3年)》《文化和旅游部对口支援三年行动工作方案》,为对口支援工作建立了长效机制;推动永定区委与文化和旅游部人事司签订干部互挂协议,永定区先后选派7名干部前往文化和旅游部挂职锻炼,实现常态化落地人才交流机制,让本地人才“走出去”。我还积极对接落实政策,争取项目和资金,成功争取文化和旅游部专项补助资金100余万元、文物保护资金1585万元、福建省文化和旅游厅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补助资金1000万元和旅游度假区创建补助资金30万元,推动了对口支援工作落地见效。
我一直坚持把对口支援政策转化为实实在在的项目和资金,转化为永定发展实效。我从强化项目带动入手,立足本土特色资源,对接国家文旅发展重点方向,推动落地数字文化产业园建设。2021年2月,永定区策划启动“土楼文化银行”项目;2021年10月,永定区与中国文化传媒集团合作成立“一基地、两中心”,即永定区数字文化产业园基地、中传新文创(IP)平台华东知识产权维权中心、中传新文创(IP)平台华东知识产权交易中心;2021年12月,永定区与腾讯公司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正式发布《天涯明月刀》沉浸式文旅体验项目……目前,数字文化产业园已注册企业11家。
挂职的两年时间,每逢“五一”“十一”以及元旦、春节等假期,我基本上都留在永定,抓好假期文化和旅游经济工作,对永定土楼景区、龙湖景区等旅游景区进行实地调研,对景区所在乡镇的假期旅游、文物保护等安全生产工作进行整顿提升。
永定是个包容性很强的地方,当地干部群众从不把我当外来干部,在工作上非常支持配合。我也深知,从国家部委到地方挂职,日常工作变成了与人民群众直接打交道、一起谋发展,工作内容变得更为繁杂具体。我坚持融入群众,和当地百姓打成一片,让工作取得了实效进展和大力支持。
在龙岩的700多个日夜里,在龙岩乡村振兴、苏区振兴的关键时期,我深刻体会到基层工作的艰辛,充分掌握了基层党委、政府的运作模式。对口支援工作是只有起点没有终点的工作,龙岩让我收获了宝贵的经验,更让我明白了责任和担当,无论我今后在什么岗位上,我都会一如既往地用自己的力量继续为龙岩的发展助力。
(作者系文化和旅游部政策法规司文化安全与法律事务处处长)



“刘书记您总算回来了”
刘扬
当我阔别5个月后再一次踏上广西巴马这片热土,当新民社区书记兰诗豪见到我热泪盈眶地说有好多事情想要向我汇报,当乡亲们看到我激动地说刘书记您总算回来了的时候,我百感交集。825 天的驻村工作和生活让我成了巴马的一分子,两年多的辛苦和汗水让我深深地融入这片土地。

巴马,深藏在广西的瑰丽之地。我爱这里的山,巍峨而秀丽;我爱这里的水,清澈而灵动;我爱这里的文化,深厚而独特;我更爱这里的人,淳朴而热情。总之,在巴马,无论是想要领略大自然的神奇魅力,还是想要感受浓郁的民族风情和养生文化,这里都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和美好的回忆。

2021年7月至2023年10月,我被文化和旅游部选派赴广西巴马瑶族自治县巴马镇新民社区担任第一书记。作为第一书记,在当地,我深入了解新民社区的基本情况,包括社区的人口结构、经济状况、自然资源、文化传承等方面;我实地走访、与村民交流,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体验当地人的生活方式,更全面调研社区的发展需求和瓶颈问题,为后续的工作提供有力支撑。
新民社区成立于2019年9月,是全县最大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社区,社区面临困难群众集中、就业技能缺乏、就业岗位欠缺、集体经济薄弱等主要矛盾。为做好搬迁后续工作,我探索用文化之魂夯实“根子”、明确“法子”、选好“路子”、搭好“台子”、盘活“棋子”的“五子”路径,推动社区基层治理走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社区治理工作,必须把党的组织优势转化为社区治理效能。新民社区党员干部不怕苦、不怕累,做到了“群众搬迁到哪里,党组织就建到哪里,社区服务就跟到哪里”,构建“社区党组织——安置点党支部——楼栋党小组——党员中心户”社区治理服务网格化管理体系,使党组织成为社区治理的“主心骨”。
同时,我用文旅融合的创新方式为社区产业发展赋能。我统筹花哒街项目做好整体规划、筹措项目资金,并为项目后期运营出谋划策。为丰富风情街旅游业态,我积极争取各类帮扶资金近百万元,打造了巴马第一个非遗工坊,引进重庆国家级非遗项目传承人落户花哒街。项目解决了近40名留守妇女就业,工坊年产值360余万元。此外,我积极协调各级文旅部门,争取文化和旅游部产业发展司项目资金45万元用于巴马IP培训开发——“花哒街”动漫主题墙绘项目,争取15万元开展指导花哒街做好整体产业发展规划,获得2022年乡村振兴补助资金300万元用于“花哒街”路面改造和沿线环境整治。整个“花哒街”一跃成为周边居民和游客的“网红打卡地”,既实现了社区风貌的提升,又实现了群众家门口就业,帮助“花哒街”朝着区域性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夜间经济集聚区的方向发展。特别是我个人撰写的《产为上水平 群众能致富》一文刊登在2022年8月30日《人民日报》党建版,文章重点介绍了“花哒街”的变化,受到各级领导好评。
我坚持“富口袋”与“富脑袋”并重、志智双扶并举,社区建设近1000平方米的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深入开展“党恩永不忘 携手奔小康”感恩教育主题活动;组建感恩宣讲团、文艺宣传队“两支队伍”,开展每日文体、每周升旗、每月评比、每年培训“四项活动”;举办社区文体活动,搭建新居民之间的交流平台;建成“书香巴马”阅读空间(新民社区)项目,把阅读文化“搬”到社区,把各民族文化元素充分融入新民社区建设中;打造了全县第一个村(社区)级党建宣传刊物——《新民动态》,得到社区党员群众一致好评。
易地扶贫搬迁工程让新民社区8000多名贫困群众“挪穷窝”“换穷业”“拔穷根”。现在,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在各级各地的支持和帮助下,乡亲们觉得生活越来越有奔头、越来越有盼头。
回首这段挂职经历,我感慨万分。感谢巴马这片美丽的土地,感谢这里的人们,是他们让我收获了如此宝贵的经历和经验。我学会了在困境中坚持,不断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从中汲取力量。未来,我将带着满满的感激和信心继续努力,不断提升自己,将挂职过程中的所学所得运用到实际工作中,迎接未来的挑战。
(作者系文化和旅游部产业发展司政策规划处副处长)



“从‘客人’转变为‘主人’”
卢胜辉
2021年7月底,我有幸受文化和旅游部选派到晋西北高原山西省静乐县帮扶挂职锻炼,任静乐县常委、副县长。挂职以来,我不仅顺利完成了文化和旅游部对口帮扶静乐县的各项任务,还有效配合县委、县政府做好文化旅游发展、电子商务建设、文明城市创建等分管工作。我珍惜这次难得的机会,主动思考,主动作为,卓有成效地开展了一系列创新性工作。

静乐,一处远离喧嚣的净土,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花香和泥土的气息。漫步在乡间的小路上,两旁是绿油油的稻田和郁郁葱葱的树林,人们喜欢坐在树荫下品一壶清茶,孩子们在田野间奔跑嬉戏,他们的笑声清脆悦耳,为这片土地增添了无尽的生机与活力。然而静乐县文旅产业基础薄弱、财政保障不足,我充分意识到用足、用好、用活各项政策红利是推动静乐县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为此,我始终紧盯国家政策导向,研究吃透中央专项债券和乡村振兴扶持等系列利好政策,多渠道、多层次争取项目资金落地落实。两年多来,我推动争取各类项目资金共计3亿余元。其中,争取台骀景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中央专项债券资金1.4亿元,争取静乐县影剧院附属设施建设项目中央专项债券资金0.75亿元,争取神峪沟乡、双路镇程乡村振兴示范项目旅游建设资金0.74亿元,争取悬钟山景区基础设施升级改造中央财政预算资金0.15亿元。各专项资金陆续到位,为静乐县文化和旅游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同时,我向县委、县政府建议组建静乐县文旅投资运营集团,并带队到浙江、四川调研了优秀县城文旅集团运营情况,起草了《关于组建静乐县文旅投资运营集团的工作方案》,将县域内国有景区、酒店、民宿和影剧院、文体馆等文旅闲置资源资产划入集团管理运营,再通过资产评估和投融资手段向银行等金融机构申请文旅发展资金,构建“融资—投资—建设—运营—收益—再投资”的一体化循环运营机制,实现“文旅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资金”。2023年12月份,首轮盘活获得文旅发展资金1.5亿元,预计中长期将盘活7亿元文旅存量资产。
静乐县距太原市和忻州市均不足100公里,但旅游发展方面一直难以凸显其区位优势。通过深入调研,我发现静乐县每个乡镇都有独特旅游资源,但90%以上的游客却集中在县城城区。为此,我向县委、县政府提出构建“三山两河”全域旅游发展理念,即改变以往撒胡椒面式的均衡旅游开发模式,集中有限旅游开发资金到静乐县城区,重点打造“三山两河”旅游品牌(“三山”即环绕静乐城区的天柱山、风神山、岑山,“两河”即贯穿静乐城区的汾河、碾河),形成区域优势后,再辐射其他乡镇,推动县域内全域旅游发展。
我经过认真思考和专题调查研究发现,要推动静乐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唯有在提档升级旅游业态上下功夫,利用气候条件和地理优势,积极引进冰雪、营地、漂流等旅游项目。目前,已与建设运营冰雪旅游和营地旅游的公司多方洽谈,达成初步合作意向。
静乐县文物资源丰富,净居寺石窟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但石窟内佛像历经变故、破损严重,急需抢救性修复。我积极协调故宫博物院古建部负责同志和专业团队对静乐国宝文物净居寺石窟进行修复和保护。目前,静乐国宝净居寺石窟修复工作正在推进中。
还记得2021年国庆假期,山西大部分地区遭遇持续强降雨,防汛压力陡增,静乐县多个乡镇出现内涝、洪水等灾情隐患。在接到强降雨预警后,我主动放弃假期,于10月5日凌晨返回静乐带班参与一线抗洪。我第一时间联系全县12个乡镇及应急管理局、住建局、文化和旅游局等单位负责人召开防汛工作调度会,会同各方力量,有序开展救灾工作。与此同时,我还坚持冲锋在前,带领广大党员干部深入乡镇,查看农村房屋受损情况,及时转移受灾群众。经此一役,静乐干部再也没有拿我当挂职干部看待,我也彻底从静乐的“客人”转变为“主人”。
日月不淹,春秋代序。挂职工作两年有余,我深入农村一线开展工作,在基层实践中得到了锻炼和提高。在今后的挂职岁月里,我将倍加努力工作,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不断用新的实践丰富自己,在晋西北大地上继续挥洒自己无悔的青春,为静乐县经济社会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续写文化和旅游部新时代支援帮扶静乐全面发展的新篇章。
(作者系文化和旅游部旅游质量监督管理所综合处处长)



“既‘富口袋’,也‘富脑袋’”
黄玉洋
2021年9月至2024年1月,我被组织选派到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阿尔山市明水河镇西口村任驻村第一书记。两年多来,我牢记共产党员的职责使命,勇于担当作为,敬业务实创新,紧紧依靠西口村广大党员、群众,按照阿尔山市旅游高质量发展要求,让村民既“富口袋”,也“富脑袋”,使西口村呈现出“环境美、产业旺、文化兴”的富民惠民乐民新业态,用心、用情、用爱为群众办好事、解难事,在平凡中书写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的担当与作为。

工作和生活了两年多的西口村,在我眼里散发着迷人的光芒。远处的山峦起伏跌宕,层峦叠嶂,云雾缭绕其间;近处的溪流潺潺,清澈见底,溪水拍打着岸边;村庄的房屋古朴典雅,屋顶覆盖着厚厚的青瓦。房屋之间,小巷纵横交错,青石板铺就的小路弯弯曲曲,通向各家各户。村民热情好客,他们的笑容和亲切的问候,让人感受到一种温暖和亲切。

记得2021年12月刚进入工作角色的我遇到了难题。村南片区的人每次到村部办事,必经的铁路下穿隧道,夏天积水、冬天积雪,没有路灯晚上一片漆黑,还得贴着隧道边走。相关工作涉及铁路管辖,归属沈阳铁路局白城工务段垂管,不属于内蒙古行政区划内管理,跨部门协调手续极为复杂。2022年元旦前后,我多次前往辽宁省沈阳市、吉林省白城市沟通协调,并陪着工人师傅在铁路下穿隧道安装路灯,问题终于解决了。施工期间,村南片区48户家庭一起来到了下穿隧道,给我和工人送热水袋、奶茶、牛肉干,那一刻我真切感受到只要为百姓做实事,就能得到百姓的认可。
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助力乡村振兴,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面对的新答卷。我以“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为契机,扎实为老百姓办好事、实事140余件,凝聚起驻村干部和群众间的温情和信任。我们开展益民养殖项目和庭院经济帮助百姓致富增收,增加全村肉牛养殖存栏量,推广千亩庭院土地种植青贮、金莲花、螺丝椒等作物;开展“逐梦乡村·我们的舞台”农牧民演艺活动8次;联系沈阳师范大学、大连艺术学院等单位到西口村开展慰问演出活动6次;协调中国传媒大学到西口村开展普通话培训等;开展送春联和“福”字活动,通过艺术点亮生活。
驻村以来,我围绕“吃住行游购娱”,做好发展乡村旅游基础工作。周海英曾经是西口村有名的上访户,近几年,她家迎着西口村旅游发展的春风盖起了民宿,从脱贫户一跃成为村里的致富带头人。2022年6月,西口村改造14个房间和1个公共空间,建成幸福院民宿,满足游客个性化、多样化的消费需求;在文化和旅游部的支持协调下,村委会委托北京专业公司编制《西口村乡村旅游发展规划》《文化建设规划》,为西口村文旅融合助推乡村振兴提供指导和遵循;在打造特色乡村旅游餐饮品牌“西口十八碗”的基础上,推出西口旅游品牌“十八系列”;协调全国各地艺术院校师生在西口村创作完成了2200平方米主题不同、风格各异的墙绘,在改善人居环境的同时也用艺术点亮乡村文化生活;将墙绘做成数字藏品,通过“数字村民”计划,为村集体增收10余万元……
驻村834天,遇到困难时我也会想要点到即止,受到委屈时我也想过放弃……但是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没有敷衍、更没有放弃。通过扎扎实实的努力和久久为功的韧劲,我在西口村实实在做事,赢得了百姓的信赖,打开了带领村民实现乡村振兴工作的新局面。
从下基层践行初心使命,到精准施策全力扶贫脱贫,再到谋求乡村振兴新发展,我始终坚持为百姓办实事、干好事、解民忧。驻村期间,我先后被共青团中央、农业农村部联合授予“第二届全国乡村振兴青年先锋”荣誉称号、被中央文明办授予“中国好人”荣誉称号等,这既是党组织对我个人的肯定,也是对“村两委”班子和驻村工作队的认可,更加鞭策我在回到原单位后,继续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真抓实干、埋头苦干,为新时代文化和旅游事业高质量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作者系文化和旅游部人才中心人才评价处干部)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