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山之石】欢欢喜喜过大年 | 全国人大代表畅谈新春文旅新气象

来源:微山县文化和旅游局 发布时间:2024-02-27 14:27 浏览次数:
分享

刚刚过去的春节假期,全国文化和旅游市场安全平稳、繁荣有序,消费潜力持续迸发。文化和旅游部组织开展的“欢欢喜喜过大年”春节主题活动热闹红火,广大文旅从业者用心用情服务,为大众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文化和旅游体验,也为经济发展注入了新活力。

正值全国两会即将召开之际,本报特邀部分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分享他们对春节期间文化和旅游市场的最新观察与思考。

春节期间,湖南省文化和旅游市场呈现出一片繁荣景象。全国人大代表、湖南省湘绣研究所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兼总经理成新湘对此感受颇深,她在长沙直观感受到文旅市场的火热,这也让她更加坚定信心:湘绣必将迎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作为湘绣鬅毛针法的第四代传承人,成新湘曾获得“全国劳动模范”“轻工大国工匠”等多项荣誉称号。在过去30多年里,她始终致力于湘绣技艺的传授与传承人的培养。为了让湘绣走进更多人的生活,成新湘带领团队开发了一大批湘绣文创产品。每年参加全国两会,她都会穿上湘绣服装,佩戴湘绣文创饰品,为湘绣代言。“我希望能向大家展现湘绣与现代生活融合产生的美妙‘化学反应’。”成新湘说。
如何让古老的非遗焕发新时代光彩,更好地融入现代生活,是非遗传承和发展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在成新湘看来,应将非遗元素与大众消费需求、审美取向以及当下的工业设计、时尚创意等有机结合,充分激活非遗的生命力。“目前,全国各地举办的丰富多彩的文旅活动,融入了很多传统文化和非遗元素,不仅吸引了广大民众积极参与,提升了民众对非遗的认识,还进一步激发了非遗文创产品的消费需求,进而促进了非遗的传承与发展。”
成新湘观察到非遗文创产品在景区的消费带动效果十分明显。为此,结合大众在文旅消费领域的新需求,她和团队不断在产品开发设计上尝试多维度调整,并针对不同层次的消费群体开发定制化文创产品,让地域文化借助非遗文创产品融入人们的生活,进而促进地区文旅产业的发展。
面向新的一年,成新湘说,她的首要工作是继续投身湘绣传承人的培养,进一步壮大和强化湘绣传承发展的人才基础。同时,与时俱进创新湘绣作品,下功夫推动非遗文创产品、非遗工坊与旅游的深度融合及创新发展,与更多旅游目的地合作,呈现更多样化的具有地方特色的湘绣产品。此外,还要充分利用线上资源和电商平台,为非遗文创产品打开更广阔的国际市场空间。
成新湘还特别关注以科技赋能非遗。“如今,跨界融合、沉浸式互动体验、虚拟现实和人工智能技术运用正推动文旅‘线上线下’融合,激活文旅新业态,让非遗体验变得更加生动有趣。”今年的全国两会,成新湘将提出关于科技赋能带动传统文化发展的建议,希望借助科技创新成果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的新期待。

“从春节期间丰富的文化活动中,能明显感受到大众对非遗的热情。尤其是青少年群体对非遗以及传统文化的兴趣越来越浓厚。”全国人大代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苏绣代表性传承人姚建萍说,随着大众对非遗的了解逐渐深入,对非遗文创产品的消费需求也日益增长。如今,苏绣服装、苏绣伴手礼、苏绣艺术收藏品等正在多层次满足大众的文化消费需求。

今年春节期间,江苏苏州开展了一系列充满传统文化韵味和现代活力的春节活动,姚建萍深度参与其中。在位于苏州市吴中区的姚建萍的刺绣艺术馆中,丰富的非遗苏绣展示和体验活动吸引了数万名参观者。其中,最引人瞩目的作品是龙年苏绣年礼《祥龙献瑞》。这一作品采用苏绣手工盘金绣创作,以金龙为主题,在“同圆共生”的立意下,将生肖龙相关的美好祝福融入其中,不仅凸显出农历新年喜庆祥和的节日氛围,也让人直观感受到苏绣之美。
着眼人民群众旅游需求的新变化,姚建萍认为,要以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产品、具有辨识度的文化品牌为重点方向,进而在推动地方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路径中,不断加强非遗保护与传承创新。当前,苏州正在全面打响“江南文化”品牌,重塑江南文化的重要地位,作为江南文化重要组成和载体的苏绣责任重大。“作为第三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培养非遗苏绣传承人和推动行业创新发展,是我的责任与使命。”姚建萍说。
姚建萍心系非遗传承人的培养。她已培养了近百位传承人、设计师和品牌运营管理团队,在多所高等院校以讲座、培训等形式开展苏绣的传承和传播工作。同时,姚建萍还通过打造姚绣品牌,吸引一批热爱苏绣的年轻人参与传承创新。结合长期实践,姚建萍建议创新非遗传承模式,将非遗传承纳入高等院校学历教育体系,充分调动高校的资源优势,依托相关学科专业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传承体系,推动青年非遗传承人的培养工作,让青年形成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自觉。
非遗正在成为文旅融合的重要抓手。姚建萍意识到,在传统文化活态传承的基础上,积极探索非遗与旅游深度融合道路,打造以非遗为亮点的文旅融合新业态,能让非遗在旅游发展中更好地焕发生命力。因此,她建议,要加强非遗与旅游融合的标准化工作,通过建立非遗和旅游标准化专家库,推动形成非遗与旅游融合的标准体系,为非遗在新时代的新发展夯实人才与管理基础。

胡晓春:讲好迎客松故事 传播徽州文化

2月9日晚,安徽黄山风景区迎客松守松人胡晓春作为“中国好人”代表亮相中央广播电视总台2024年春节联欢晚会。在现场,他亲身感受到每一位工作人员为办好这台春晚所付出的努力和对每一个细节的精益求精。他说,新的一年,他会用更加严谨的工作态度,用心用情守护好迎客松。

2月11日,大年初二,胡晓春上山值守,投入文旅工作者习以为常的节假日繁忙的工作中。这天,黄山出现大风天气,他必须更加密切地观察迎客松的情况,加密巡查频次,做好维护记录。这个春节,他大部分时间在山上度过,直到元宵节。
14个年头,通过每天的巡查观测,胡晓春记录下了160余万字的《迎客松日记》。今年春节,胡晓春观察到景区有了一些新变化。“文化活动精彩纷呈,加上秀美的黄山景色,让山上欢欢喜喜过大年的气氛更浓了。”他说,今年景区开展迎新春、庆龙年系列活动,创意策划的“龙腾鱼跃迎客来,黄山之巅过大年”精彩表演,将传统舞龙表演、徽州非遗鱼灯搬上黄山之巅,通过音乐、舞蹈等方式与黄山自然美景和迎客松等元素融合起来,让观看的游客惊喜不已、纷纷点赞。景区各家酒店张灯结彩,为游客精心准备了舞龙、剪纸、投壶、打糍粑、写“福”字、做花灯、迎财神、高山市集、手工DIY糖葫芦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年俗活动,让游客在黄山之巅感受到浓浓年味。
欢喜过大年,文化暖人心。这个假期,胡晓春和景区的全体员工一起坚守,将服务工作做得更加贴心、暖心。他为游客讲解迎客松的故事,向游客传播徽州文化,让游客拥有更好的旅游体验。看到小朋友带着课本在迎客松前大声朗诵、大家与徽州非遗鱼灯合影留念、每个人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胡晓春深深感到这就是文化带来的自信,他由此更加坚信,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文化思想,就要贯彻落实到文化和旅游工作全过程各方面,贯彻到日常工作的细节中,精心做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传播。对他来说,做好迎客松的保护和故事传播,每一天都不能懈怠。
作为全国人大代表,胡晓春今年关注的是生态环境保护方面。他结合自身工作实践,提出在黄山建立山岳型景区“以水灭火”示范点、黄山松保护等相关建议。他表示将认真履职尽责、积极建言献策,在全国两会上传递更多基层声音。

吴国平:旅游过年走向个性化、定制化

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无锡拈花湾文化投资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吴国平深切地感受到,近年来,大众文旅消费需求升级趋势明显,旅游过年正在成为新民俗。

春节期间,由江苏省无锡拈花湾文化投资发展有限公司(简称“拈花湾文旅”)运营的无锡拈花湾、尼山圣境、金陵小城等景区,洋溢着浓郁的年味。新春市集、民俗体验、国潮花灯等丰富多元的文旅产品供给,吸引着各地游客慕名而来。
“文旅市场正朝着更加个性化与定制化的方向发展。消费者不再满足于传统的、千篇一律的旅游体验,而是追求独特、符合个人兴趣和家庭实际需求的旅游线路和活动。”吴国平介绍,春节期间,拈花湾文旅为游客定制了独特的体验项目,游客身着龙年限定款新春华服、头戴龙头萌帽,在新禧献瑞大巡游上与演员互动,手持拈花通宝沉浸式逛年味市集,围绕着篝火欢快起舞,亲手制作非遗拓印,开启属于新年的仪式感。
与此同时,吴国平还感受到文化和旅游日益深度融合的趋势。“如今景区在旅游产品的开发创新上越来越凸显文化元素。春节期间,景区推出的多项活动,都是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将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科技等进行融合,创造出既有文化底蕴又具有时代特色的新产品,打造出独具特色的文化活动和旅游体验沉浸式空间。”吴国平带领团队在灵山胜境、尼山圣境、金陵小城等景区推出的春节特色体验活动,以非遗、民俗等体验内容结合科技手段进行演绎和再创作。游客通过深度参与传统手工艺制作、民俗表演,更加深入地了解当地的传统文化。
吴国平表示,在景区运营方面,要以精细化运营模式持续在景区商业业态、酒店管理、活动消费、文创产品等方面下功夫。同时,以游客需求为导向,优化旅游服务流程,提高服务水平,关注服务细节,不断提升游客满意度。
一直以来,吴国平十分关注科技进步为旅游行业带来的变化。他注意到,文旅产品和消费的数字化、智能化成为今年春节文旅市场发展变化的重要趋势。“拈花湾文旅一直致力于推动旅游向数字化转型,我们成立了拈花云科子公司,致力于用新技术、新场景、新思路赋能文旅产业数字化创新升级。在现有景区提升和新景区打造过程中,我们坚持运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如人工智能、大数据、虚拟现实等,为游客提供沉浸式体验,提升体验感和参与度。”吴国平说,作为全国人大代表,他将带着关于进一步加快人工智能在文旅行业中的应用等相关主题的建议,为行业发展建言献策。

咸顺女:发挥院团优势 助力节日文化繁荣

“今年春节,我们利用院团优势,为群众打造了丰富的文化活动。”全国人大代表、延边歌舞团副团长咸顺女这个春节过得忙碌而充实。她带领延边歌舞团在旅游景点和高铁站等市民、游客聚集的场所举办“快闪”演出,用具有朝鲜族特色的声乐、舞蹈、民乐等节目传递文化魅力,把原本在剧院中才能欣赏到的演出送到群众身边,以接地气、有温度的形式活跃了节日文化生活。

“我们第一次尝试这样的春节活动,群众反响很好。”咸顺女说。春节期间,延边歌舞团共进行“快闪”12次、线上直播2次,相关短视频在抖音持续播放,受到群众的广泛支持和喜爱。此外,她还带领延边歌舞团赴俄罗斯符拉迪沃斯托克参加“东方新年”庆祝活动,在当地引起热烈反响。“今年是中俄建交75周年,此时以演出的形式向俄罗斯民众展示中华文化,特别有意义。日后,我们也将在工作中继续促进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咸顺女说。
新的一年,咸顺女将继续立足院团本职工作,挖掘地域文化艺术资源,加强原创,以更多精品剧目满足群众文化需求。她说,延边歌舞团将打造大型原创歌舞诗《织梦五彩·阿里郎》,通过对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生态、民俗、红色历史等文旅符号的演绎,展现延边的秀美景色与幸福生活。延边歌舞团经典演出品牌“金达莱音乐季”“金达莱小品季”等文艺活动也将持续打磨、不断提升,为群众带来更优质的视听享受。“我们还将继续创新,开启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常态演出模式。”咸顺女介绍,歌舞团在发展线下演出的同时,还将开辟线上演艺空间,借助新媒体传播力量,向国内外推介地方民族特色艺术、文旅资源,深化文旅融合发展。
咸顺女注意到,由于艺术创作长期围绕本民族文化进行,与其他民族地区艺术工作者交流机会较少,创作视野难免受局限,这就需要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并将之贯彻于创作中。因此,作为全国人大代表,咸顺女建议在全国民族地区设立授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艺创作实践基地”,深挖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吸纳各民族文化、艺术与民俗元素,从院团合作、人才培养等方面加强民族地区文化队伍建设,共同促进各民族文化发展,推动新时代文化繁荣发展。
咸顺女还特别关注教师题材歌曲创作。她建议,针对新时代教师题材歌曲少、精品少等问题,要充分调动全国音乐行业与民间力量,建立奖励机制,促进教师题材歌曲创作;以评选、展演等方式进行推广传唱;联合网络音乐平台进行相关音乐创作与传播,打造一批具有高度思想性、艺术性和传唱度的教师题材歌曲,弘扬尊师重教的传统美德,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柯军: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见、可体验、可传播


在刚刚过去的春节假期,民众出游热情高涨,文旅消费持续升温,节日文旅活动愈发丰富多彩。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演艺集团总经理柯军认为,这离不开国家相关政策的推动。从中央到地方,相关主管部门不断激发文旅市场活力,提升文旅服务体验,丰富群众文化生活。
春节期间,江苏省演艺集团演出“不打烊”,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新春文化惠民活动,将品种丰富、各具特色的精彩演出送到群众身边。“春节期间,我们组织参加了‘三下乡’文明实践服务团慰问演出、‘走近非遗’京剧展演系列活动、‘致敬经典·传承路上 同唱响共前进’等活动,并在苏南、苏北等地的乡镇地区开展惠民演出,以丰富多彩的戏曲、音乐等节目,为广大群众营造浓厚的节日氛围。”柯军说。
柯军注意到,今年春节期间,不少博物馆和商场将“国潮”艺术节、非遗体验、民俗演艺等活动巧妙融入参观和消费中,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见、可体验、可传播。这不仅体现了新一代年轻人的审美风尚和文化态度,也折射出新一代消费者的文化自信。“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喜欢穿汉服、逛古城、买非遗文创,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蓬勃生机与活力。各地富有文化内涵和人文气息的产业空间、生活空间、艺术空间也不断涌现,形成了多元共生的文化消费业态。”
柯军表示,江苏省演艺集团将规划创作一批重大题材项目,提升推广一批舞台艺术精品,推动转化一批优秀文学作品,同时实施优秀文艺成果共享工程、“送戏下乡”惠民工程,开展文化进万家、戏曲进校园、文艺服务基层、优秀舞台艺术展演等活动,深化“演艺+”模式,加大与旅游景区合作的力度,开展丰富多彩的旅游演艺活动,提升文旅产品服务内涵。
“文艺工作者要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在继承中转化,在学习中超越,创作更多体现中华文化精髓、反映中国人审美追求、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符合世界进步潮流的优秀作品,让我国文艺以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屹立于世。”柯军说,“今年是中法建交60周年,我们将以此为契机,以艺术融通加强文化交流互鉴。”
作为全国人大代表,今年两会,柯军将围绕文旅融合、让非遗等传统文化走进百姓生活等议题提出建议。他认为,文化艺术要走出剧场、打开空间、走到群众身边,深入人民群众生活之中。这需要文艺工作者更多地走出排练厅和剧场,走向基层、社区。这不仅是创作优质作品的前提,也是服务广大群众的现实需求。

郑喆轩:加强遗址保护利用 让公众文博体验更丰富

2024年新春,全国各地博物馆、纪念馆等文博单位积极开展“博物馆里过大年”活动。“现在很多博物馆充分考虑观众需求,以形式多样的展览丰富文博体验。”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旧石器考古研究所所长郑喆轩表示,博物馆工作者用心用情做事,考古人参与策展,在致力于提升博物馆展览专业性、系统性的同时,推动文物进一步“活”起来、“火”起来。

据国家文物局初步统计,春节期间,全国博物馆共接待观众7358.01万人次。郑喆轩关注到,近年来,公众参观博物馆的需求剧增,许多热门博物馆“一票难求”。这反映出人民群众精神文化追求的提升,折射出文旅消费的火热势头。郑喆轩认为,要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盘活用好博物馆资源,完善配套经费和设施,提高服务质量,更好满足人民需求。
近几年,郑喆轩带领团队发掘了稻城皮洛、资阳濛溪河、遂宁桃花河等重要旧石器时代遗址,取得了丰硕成果。最近,资阳濛溪河遗址获评“2023年中国考古新发现”,入围“202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终评。濛溪河遗址是现代人起源扩散阶段唯一发现有丰富植物遗存的遗址,呈现数万年前神秘的“远古世界”,具有世界性独特价值与意义。郑喆轩希望能够活化利用遗址,通过协同制作精品考古节目等形式,展现遗址发现、研究过程,对外讲好中国故事,形成国际影响力。
“2024年,我们将继续推进皮洛、濛溪河、桃花河等遗址的发掘、研究工作,加快整理和成果转化进度,并举办国际学术会议,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增强中国考古的国际影响力。”郑喆轩说,作为全国人大代表,除了濛溪河遗址等旧石器考古,今年他还重点关注“推进三星堆遗址与金沙遗址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和“加强蜀道保护利用”议题。
在专业领域之外,郑喆轩习惯观察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将所见所思随时记录在手机备忘录中。例如,针对外卖中经常出现提供米饭过量、导致粮食浪费的现象,郑喆轩提出,适当规范米饭的标准化计量,建议外卖平台和商家为消费者提供一两、二两或半份等差异化选择,以便消费者按需点餐,减少粮食浪费。郑喆轩一直思索着类似的“小问题”,探寻解决问题的可行之道,以期用微小的改变一步步推动社会进步。

梁倩娟:特色农产品乘“云”飞向远方

“今年春节,县城处处张灯结彩,各类表演红火热烈,很多外地游客来徽县了解乡村文化、感受田园风情。”全国人大代表、甘肃省陇南市徽县水阳镇石滩村妇联主席、陇上庄园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总经理梁倩娟告诉记者。春节期间,徽县开展了一系列富有年味的民俗文化活动,舞龙、耍狮、渡花船、跑马、社火汇演……民俗活动丰富多彩,乡村旅游四处开花。据统计,截至2月17日,徽县共接待游客20.07万人次,同比增长151.5%;实现旅游收入10416.33万元,同比增长151.36%。

多年来,梁倩娟一直关注乡村振兴,致力于建设美丽乡村。徽县盛产核桃、蜂蜜、野生菌等优质农特产品,却因重重大山阻挡而鲜为人知。为了让好东西“飞”出大山、变成好收入,在广州务工多年的梁倩娟返乡创办网店“陇上庄园”,成为跑遍千村万户的“助农人”。梁倩娟将家乡的橄榄油、核桃、土蜂蜜等农特产品卖到全国,帮助当地300多农户增收致富。在她的带领下,当地不少人返回徽县创业。当地政府因势利导,强化政策支撑,完善物流体系,着力培育电商产业。目前,徽县各类电商主体已达1592家,仅2023年一年销售额就超6亿元。
今年,梁倩娟继续把目光投向农村电商发展。她将电商助农分成传统电商、直播电商和跨境电商等。其中,传统电商的销售渠道以淘宝店和微信客户群为主。目前,淘宝店能占到15%的销售份额,微信客户群则占到20%以上的销售份额。直播电商是最主要的销售渠道,可以占到60%的销售份额。此外,还有一些线下销售渠道。
为推销农产品,梁倩娟还直接参与短视频平台直播、分享。她在快手账号简介里写道:“大山深处的电商人,乡亲们的‘梁掌柜’。带你搜寻山中美好,体验原生态的味道。”
“在农产品丰收的季节,短视频更新频率会高一点。在去乡亲们家里收购农产品或他们来送农产品时,我们就用短视频真实记录下这些场景。”梁倩娟说,陇南是甘肃唯一的茶叶产区,有一次她在茶园里直播卖茶叶,直播间来了3000多人,卖了6万多元。
“我做直播电商的诀窍是真诚,诚心实意地对待每一位客户、每一个粉丝。” 通过密集的走访调研,梁倩娟形成了针对农村电商和乡村旅游发展、农村电商高质量人才培训和引进等方面的建议,准备带上即将召开的全国两会。“农村电商要继续为乡村振兴发光发热。希望农特产品越卖越好,跨境电商也能做起来,将我们的产品推向世界。”梁倩娟说。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