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关于进一步擦亮“智慧发改·亲清服务”品牌 推进投资项目审批便利化改革若干措施》 |
||||||
|
||||||
党的二十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要深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鼓励支持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发展壮大,进一步优化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党中央、国务院先后印发《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依托全国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建立政务服务效能提升常态化工作机制的意见》,对清理规范政务服务事项前置条件和审批标准、进一步提升政务服务效能作出安排部署。 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同志强调指出,要树立“其他省份能办到,我们一定要办到”理念,深化“一网通办、一次办好”改革,精简审批流程,最大限度减时间、减环节、减成本。 为此,省发展改革委坚持问题导向、对标一流、系统集成、数据赋能,突出换位思考、有解思维、快办办好,加大投资项目审批“减环节、减材料、减成本、增便利”改革力度,研究制定了《若干措施》,共10个章节、19条改革措施、9个支撑附件。 (一)聚焦前置要件和证明事项在其他部门办理用时长,探索容缺办、并联办、承诺办。一是对用地、稳评等我委6个高频事项的13种法定前置要件,在其他行政机关、单位办理用时较长问题,申请人自主作出承诺后,“窗口”容缺受理,相关处室容缺办理,受委托咨询评估机构容缺开展评估评审,可为申请人最多减少50个工作日前期“空等”、最少减少6次跨部门跨地域跑腿。二是对具有前后关联、且均为我委办理的“节能审查+可研审批”、“项目核准+节能审查”,由串联转并联,同步受理、同步办理,相关评估评审工作同步并联办、集成办,申请材料将分别压减三成左右,用时将分别压减四成左右。三是对申报我委6个事项时,需要出具的营业执照、不动产权证书、居民身份证3类证明事项,由申请人自主选择适用告知承诺制,变“我让你证明”为“我帮你证明”,最少可减少5次左右的跑腿频次和3套左右的申请材料。 (二)聚焦前期工作不扎实、不深入,主动早介入、早对接、早指导。每季度征集待审事项清单,对省、市领导关注的重大项目建立委领导挂帅帮包机制,深化“提前预约+错峰办理+一窗受理+帮办代办”服务,可最少减少受理阶段补齐补正材料用时5个工作日,减少评估评审环节补充材料用时10个工作日。 (三)聚焦申报人员业务能力参差不齐、“空等干着急”,探索推行“一看就能懂、一点就能办、一办就能行、一键就能查”改革。发布“视频版”办事指南,提供“明白账”和示范教程,重新制作能够对外展现的完整流程图,探索畅通申请人全流程精准查询通道,可减少电话查询、现场问询3次以上,压减补齐补正材料用时5个工作日以上,初始申请材料满足受理条件比率将由10%提升到50%。 (四)聚焦网办堵点、共享盲点,加快推动从“能办”向“好办”转变。持续优化个性化分类应用、智能化服务、信息归集共享、文件电子化管理等能力,迭代升级“数字发改政务服务”3.0版,深度网办率将由85%提升到95%,接入“爱山东”移动端实现“掌上办”的事项占比将由4%提升到98%,实现审批、信用、金融数据有效汇集共享。 (五)聚焦评估评审耗时长,双向发力破解议而不决、决而不改顽疾。加强对咨询评估机构的规范化管理,大力度压缩评估评审时限,强化事中“一次会议、一次告知、一次整改”,评估评审常规时限、延长时限将分别压减10%、75%,优于上海、广东、江苏、浙江。同时,会议次数、告知次数、补充材料次数由原来的相对“灵活”变为了现在的“硬约束”。 (六)聚焦电话咨询听不懂、网上问询看不懂、新出政策不会用,积极构建线上线下深度融合的咨询服务体系。加快建立我委“窗口”电话咨询智能导服系统、“爱山东”政务服务平台“省级发改专区”智能问答库,通过“山东发改”微信公众号加大产业政策、法规修订、项目申报流程解读力度,为咨询人和基层提供全链条、全天候、个性化、一站式服务,带来更加多元、更加贴心、更加顺心的“用户体验”。 (七)聚焦服务意识、业务能力和办事效率不均衡,加速形成以评价促服务优化、以评估促问题整改工作闭环。在省直部门率先探索分级亮灯管理,实时监督、预警纠错、限期督办,把审批用时和服务效率在“阳光”下晾晒,对表现突出的委机关处室、市县发改和审批部门每年评选表彰,切实把审批权力运行关进制度的笼子,把政务服务质效纳入全委绩效评价主体系,扭转“过得去、还可以、差不多”等消极观念。 同时,畅通企业、基层特别是民营企业在政务服务中反映的政策梗阻、难点堵点问题渠道,持续开展“亲清发改会客厅”,会后5个工作日内建立问题、责任、任务“三清单”,逐项跟踪、协调解决、对账销号。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