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山之石】厚植文化力量 赋能“潮城”高质量发展

来源:微山县文化和旅游局 发布时间:2024-12-02 09:54 浏览次数:
分享

浙江海宁是全国文化先进县、浙江省公共文化服务现代化先行县和浙江省历史文化名城,“潮文化、灯文化、名人文化”独具特色。近年来,海宁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浙江重要讲话精神,坚持守正创新,用好在地资源,推动文旅融合,不断增强懂文化之识、爱文化之情、谋文化之心,建立适度超前、稳定增长的文化投入机制,在遵循文化发展规律的轨道上抓好工作,努力在共同富裕中实现精神富有,在现代化先行中实现文化先行,形成具有海宁辨识度的文化领域标志性成果。目前,全市有规模以上文化企业108家、浙江省重点文化产业园区2家、文化主板上市企业2家,2023年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46.16亿元。

以“潮文化”复兴“千年潮城”

塑造城市精神

“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海宁是钱江潮的起潮地和最佳观赏地。对海宁来说,潮既是实体的潮,更是观念的潮,既是潮的奇观,更是潮的精神,千百年来深刻影响着这片热土,是海宁文化的第一标识。

解码“潮”的文化。海宁潮孕育了洋洋大观的潮祭、潮歌、潮诗、潮画,实施潮文化研究工程,发起成立钱塘江潮文化(海塘文化)联盟,每年会同浙江省涌潮研究会开展钱江涌潮科考,形成了九大潮型等观测成果。开展“弄潮精神”“跳塘精神”学术研究,编辑“潮文化”丛书,拍摄《钱江潮》大型人文纪录片,恢复“潮神祭祀”等传统典礼。今年还打造“礼堂起村潮·爱拼才会赢”农村精神文化生活品牌,全年开展群众性文体赛事600多场,20万人次参与,入选浙江礼堂文化创新品牌。

丰盈“潮”的精神。城市精神是一座城市的灵魂,早在1995年,海宁市委就确定“敬业奉献、猛进如潮”为海宁精神。在此感召下,海宁人敢为人先,培育了皮革、经编、家纺等块状经济和专业市场,创造了“无中生有”的发展奇迹。明年是海宁精神提出30周年,我们要发出“猛进如潮再出发”号召,发扬改革创新、敢闯敢试的优良传统,鼓励全体海宁人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勇当新时代“弄潮儿”。我们将海宁定位为“国际品质潮城”,以自然之潮引领改革潮、经济潮、创新潮、时尚潮、人文潮、运动潮,让“海宁潮”变成“潮海宁”。

打造“潮”的文旅。七年匠心建设“盐官潮乐之城”,融合“潮”“城”“音乐”元素,助力打造“中国古镇看嘉兴”品牌。海宁还在盐官、老盐仓、胡家兜、大缺口、梁家墩、塔山坝6处观潮特色地段,规划建设观潮景区公园,全面呈现起头潮、碰头潮、一线潮、回头潮“一潮多看”景观,同步串联沿线美丽乡村建设,举办国际追潮马拉松等活动,打造“钱塘江北岸国家观潮文化公园”。

以“灯文化”点亮“万家华彩”

助力文化传承

海宁硖石灯彩是首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以针刺花纹见长,一件好的作品有数百万个针孔,被誉为“剪彩毬中一万窗”。

点亮传承之光。海宁以“灯文化”为重点,实施文化基因保护工程,累计投入专项资金3000余万元,现有硖石灯彩等代表性传承人122名、学徒200余名、非遗工作者200余名,作品先后荣获“山花奖”“映山红奖”等国家级奖项20余个,建成1个县级综合非遗馆、12个镇级非遗分馆、108个村级非遗展陈馆。把老技艺嵌入市场新赛道,建设中国灯彩产业示范基地,成立灯彩公司,开发灯彩文创产品,探索非遗产业化发展新路。

擦亮传播窗口。以灯为媒,海宁每年开展各类活动300余场,举办全国民间灯彩博览会、灯彩艺术节,打造“遗韵焕彩”推广交流平台。近年来,以硖石灯彩为代表的海宁非遗,先后20多次赴新西兰、希腊等国家和地区展出,6次亮相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登上央视春晚和中秋晚会,入选亚运非遗现场体验项目,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非遗传播圈层。

照亮历史街区。充分发挥灯彩对城市和其他产业渗透和辐射功能,打造“一盏灯”IP,以硖石灯彩为主体,建设“南关厢·江南灯彩艺术街”这一集灯彩馆、灯彩公园、灯彩体验点等于一体的综合性灯彩街区。每年以“我们的节日”为载体,常态举办灯展、迎灯等民俗活动,再现“江南第一灯市”盛况。

以“名人文化”弘扬“百位乡贤”

凸显人文价值

海宁人杰地灵、代有名人,孕育了李善兰、王国维、蒋百里、徐志摩、张宗祥、吴世昌、史东山、查济民、金庸等“影响中国的海宁人”100多位。

着眼“历史中的名人”,展现时代价值。成立市名人研究院,实施名人文化研究工程、名人文化品牌工程等六大工程,对88位名人开展系统性研究,出版海宁名人地方文献160余种,拍摄影视片50余部,挖掘阐发名人文化的思想理念和当代价值。与清华大学合作共建王国维国际研究中心;与中国东方演艺集团合作的以徐志摩诗歌为灵感的舞蹈诗剧《何以相逢》今年首演,让市民享受高水准的文化产品。

着眼“艺术中的名人”,打造文化品牌。今年是金庸先生诞辰100周年,海宁开展金庸诞辰百年系列活动,全网传播量达10.5亿人次,武侠文学金剑奖落户海宁,“全球化的金庸”名片更加响亮。连续20年打造“徐志摩诗歌奖”,建设“诗歌之城”,同时还举办王国维戏曲论文奖、君匋杯全国书籍装帧展、宋云彬古籍整理奖等一批名人文化品牌活动。

着眼“城市中的名人”,实现场景赋能。让名人场馆成为城市空间的精神表达,修复修建名人故居(旧居)、纪念馆26处,近五年修复张宗祥故居、蒋百里怀萱新堂、金庸故居等18处,开辟名人文化旅游路线6条,特别是打造3平方公里的“志摩故里·硖石”,融合“洋气、文气、烟火气”,打造诗意栖居文旅新体验,入选浙江省创建级文旅融合IP名单。

(作者系浙江省嘉兴市海宁市委书记)


编辑 | 吴迪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