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融合“搭台”经济赋能“唱戏”微山县举办2023仲子(子路)文化节 |
||||||
|
||||||
由山东省儒学发展促进会、微山县文化和旅游局、微山县鲁桥镇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2023微山仲子文化节”于2023年10月21日正式开幕,本次活动以“以人为本,为政以德”为主题,以“提高仲子(子路)文化影响力,提升微山知名度,助力微山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为目的,组织开展“文化节开幕式”“礼祭仪式”“2023仲子文化座谈会”“中国河蚌之乡授牌仪式”“鲁桥镇重点项目招商推介会”“文艺演出”等多项主题活动。 仲子,名由,字子路(前542~前480),春秋末年鲁国卞人,原籍泗水,公元23年,仲子后代为逃避赤眉之乱,从泗水卞桥沿泗河迁移到此地,名为横坊村,后改名仲家庄,元代在该村设有浅铺,称仲家庄浅,清末民国后称仲家浅,建国后,简称仲浅村,迁居距今已2000年整。《仲氏族谱》载:“汉更始元年赤眉琅笽樊崇等乱山东逃于济宁延就亭遂家焉,更名横坊村即今仲家浅”。全国各地及海内外的仲氏族人,大都由此播迁而出,被称为“仲氏故里”。 仲子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位列十哲,世称先贤,被仲氏尊为始祖,是儒家思想的得力实践者和忠诚捍卫者。他事亲至孝,百里负米;尊师重道,抱负远大;闻过则喜,闻善则行;见义必为,见危必拯;勤学好问,尚义重诺;从政唯优,善政为民;治军千乘,折狱片言,尤以“善政”著称于世,其高尚的道德品质及道德实践,不但闪耀着历史的光芒,而且至今仍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 清康熙三十八年南巡銮迴时,为仲庙御题“圣门之哲”牌匾,并题五言诗一首: 河口孤祠在,千年祀典存。当阶松半偃,绕碣藓堪扪。 怀古题新额,遗风想圣门。行舟清昼永,岸草采芳荪。 清乾隆帝也曾题联“三德(指智、仁、勇)达身修(长处)勇故不怠;四科从政事果则无难”赞仲子之勇。 近年来,鲁桥镇坚持以挖掘仲子的忠孝仁义、坚毅刚强和具臣精神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坚持做到“为政以德、以人为本”,积极开展政德教育,抓好仲子文化与政德教育结合,推进政德教育基地创建。 坚持把握好仲子文化的时代内涵,古为今用,泽被后世,推进仲子文化融入家风家训,发挥《仲氏家训》、克绍家声作用,将“事亲至孝,百里负米;尊师重道,抱负远大;闻过则喜,闻善则行;见义必为,见危必拯;勤学好问,尚义重诺”等优秀品质融入村规民约,建立“党组织+道德评议会+志愿者队伍”的监督实施机制,督促引导群众遵守国家法律、践行村规民约,提升社会治理水平,推进社会和谐善治,群众满意度不断增强。 坚持以优秀传统文化助推教育事业步入高质量发展道路,通过开办儒学讲堂、仲子文化主题班会,组织学生到仲子庙开展试点研学等方式,让仲子文化蕴含的优秀品质融入到全镇中小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不断发扬传承仲子文化。近年来,在仲子文化的熏陶感染下,鲁桥镇文化教育事业取得了长足进步,新改扩建学校6所,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鲁桥镇第一中学先后获“全省校园安全工作先进集体”“山东省绿色学校”和全市“百强乡镇中学”、济宁市创新素养培育实验学校等荣誉称号;鲁桥镇中心小学获得全市首批“百强乡镇小学”和济宁市创新素养培育实验学校荣誉称号,全镇文化教育氛围日益浓厚。 不断探索文旅融合发展新路径,推进儒家文化、渔家文化、红色文化融合发展,打造建成仲子文化特色街区,打造仲子大道至仲子庙的仲子文化观光大街,同时以仲浅运河人家项目建设为依托,实现仲子文化、红色文化、运河文化、渔家文化联动,招引文创产业,加快全县文化“两创”步伐,推动文旅产业发展。 此次文化节的举办,是微山县全域旅游发展方向的深度诠释,更是济宁市委聚力打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新标杆,全力提振文旅消费,推动文旅产业提质增效的战略思路的具体体现,将进一步推动仲子文化在继承中转化,创新中发展,带动和繁荣济宁市微山县文化旅游产业,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