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弼 (226-249年),字辅嗣,山阳高平(今微山县两城)人,三国魏玄学家。出身世族,幼而察惠,年十余,好老氏,通辩能言。他对老子思想有精深地研究,并有独到的见解,未弱冠,即为《老子》作注。其时何晏,亦为《老子》作注。其注甫成,闻弼已注《老子》,亲至弼处,遍览弼注,大为惊奇,自愧弗如,乃信服地说:此人可以与言天人之际矣!遂成忘年之交,共创正始玄学。
魏正始年间,何曼与曹爽共同辅佐魏齐王曹芳,在朝中握有重权,弼倾向曹爽。曼随把弼推荐给爽,曹爽接见王弼时,弼论道移时,无所他及,爽以此睹之。何曼为之叹惜,后经极力保荐,才勉强得到一个台郎的闲官。王弼在政治上不得意,加上他为人高傲、刻薄,常以己之所长笑人,与人交往也不能始终,因而遭到士人的嫉恨。嘉平元年(249年),司马懿发动政变,曹爽、何曼被杀,王弼也因瘟疫病死,时年24岁。
王弼短暂的一生,主要致力于著述,他的主要著作有《周易注》《周易略例》《老子注》《老子指略》《论语释疑》等。王弼注《周易》不用象数,改变汉人絮琐支离的方法,以《老子》思想解《易》,阐发自己的哲学思想,对后世影响很大。唐朝以后,王弼的 《周易注》被钦定为 《周易》标准释本。他的《老子注》,对后世的影响也很大,后人多以此注释为范本。王弼是魏晋间玄学的开创者和理论的奠基人,他的思想体系和论证方法,与汉代神秘繁琐的经学迥异,开创了一代学风正始玄风。新学的出现,代替了两汉经学,成为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思想的主流。
王弼以无为本的思想,打破了汉代以来传统的宇宙生成论学说,在中国哲学史上,第一次较系统地建立起本体论的理论。这是他对中国哲学的一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