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叔和(201~280年)名熙。魏晋间医学家。东汉末山阳高平(今微山县两城)人。王叔和出身于农民家庭,幼年时为避战乱,举家迁徙荆州襄阳,投奔同族人王粲、王凯,得到同乡刘表的关怀,受到王氏兄弟的照顾。
王叔和幼有大志,聪慧好学,十六七岁就熟读经史,知识渊博,通古达今。东汉建安年间,刘表病逝,王氏兄弟归顺了曹操。王叔和目睹战争和疾病给百姓带来的灾难,立志学医,以解万民之苦。从此,他屡走南阳,学习张仲景的医道,探求张伯祖的验方。两三年后,王叔和便行医于襄阳一带,时人称之为“神医”。
魏正始初年,朝廷选王叔和进京为御医。正始中,迁为太医令,掌管朝廷医政。王叔和在朝任职期间,辑集散佚的张仲景《伤寒(杂)病论》遗文,精心编次、整理和补充,使张仲景的遗著得以保存、流传。后又著《脉经》10卷。王叔和以年老辞官乔寓襄阳。晋太康元年(280年),王叔和病故于襄阳,终年79岁,葬于岘山之麓(民国《麻城县志》又说,其墓则封垄在今之麻城县青龙尾,居城南30里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