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1137082600423578XY/2025-02965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发布机构: | 济宁市生态环境局微山县分局 | 组配分类: | 政策法规 |
成文日期: | 2025-02-19 | 失效日期 | |
有效性: |
产业园区跟踪监测计划编制指南(试行) |
||||||||||||||||||||||||||||||||||||||||||||||||||||||||||||||||||||||||||||||||||||||||||||||||||||||||||||||||||||||||
|
||||||||||||||||||||||||||||||||||||||||||||||||||||||||||||||||||||||||||||||||||||||||||||||||||||||||||||||||||||||||
产业园区跟踪监测计划编制指南(试行) 1 适用范围本指南适用于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立的新区、高新技术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工业园区等各类产业园区(以下简称园区)开展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或跟踪评价时跟踪监测计划的编制。 省内其他园区可参照执行,有特殊要求的园区除外。 2 规范性引用文件本指南引用下列文件或其中的条款,凡是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指南,凡是未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指南。
GB 3095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GB 3096 声环境质量标准 GB 3097 海水水质标准 GB 3838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GB/T 14848 地下水质量标准 GB 15618 土壤环境质量 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 GB 36600 土壤环境质量 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 HJ 2.1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总纲 HJ 2.2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大气环境 HJ 2.3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地表水环境 HJ 2.4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声环境 HJ 91.1 污水监测技术规范 HJ 91.2 地表水环境质量监测技术规范 HJ 130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总纲 HJ 131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产业园区 HJ 164 地下水环境监测技术规范 HJ/T 166 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 HJ 194 环境空气质量手工监测技术规范 HJ 442.1- HJ 442.10近岸海域环境监测技术规范 HJ 610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地下水环境 HJ 664 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点位布设技术规范(试行) HJ 730 近岸海域环境监测点位布设技术规范 HJ 964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土壤环境(试行) HJ 1209 工业企业土壤和地下水自行监测技术指南(试行) DB 37/T 4471底泥重金属污染状况评价技术指南
3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环境保护目标指园区内及周边环境敏感区及需要特殊保护的对象。 3.2 基本因子GB 3095表1、GB 3097表1、GB 3838表1、GB 15618表1、GB 36600表1中规定的基本项目,GB/T 14848表1中的地下水质量常规指标。 3.3 特征因子根据园区的产业定位,入区企业行业类别、原辅材料、生产工艺、排污许可等确定的可能导致环境空气、地表水、地下水、土壤、海洋等受到污染的特征污染物,一般应为有现行环境质量标准或相关标准要求的因子。 4 一般要求4.1 基本原则4.1.1 代表性原则能够准确反映园区环境质量水平,客观评价园区环境质量现状。 4.1.2 可比性原则能够准确反映园区环境质量变化趋势,各环境要素的环境质量历史监测数据具有可比性。 4.2 工作程序
图1 产业园区跟踪监测计划编制工作程序 5 跟踪监测计划主要内容5.1基本要求园区跟踪监测计划应体现规划实施对环境的影响以及不良生态环境影响减缓措施的有效性。 综合考虑园区规划产业及现有污染源等因素选取特征因子。 5.2资料收集与现状调查5.2.1 环境功能区及环境保护目标调查为准确掌握园区执行的环境质量标准、保护目标分布情况,调查园区环境空气、地表水、近岸海域、地下水、土壤、声环境等环境功能区类别;调查园区及周边环境保护目标分布情况及其保护要求。 5.2.2 污染源现状调查调查园区入区重点企业类型、分布并附图;调查园区重点企业排污许可证核发及排污许可自行监测执行情况,梳理园区环境空气、地表水、近岸海域、地下水、土壤、声环境等环境要素基本因子和特征因子。 5.2.3 环境质量现状监测点位调查调查园区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站点、地表水国控断面、省控断面、市控断面、近岸海域例行监测点位、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分散式饮用水水源地、工业企业自备井、地下水监控井、声环境质量自动监测站点、土壤环境质量例行监测点位等环境要素例行监测点位的基本情况。 5.3跟踪监测计划编制要求5.3.1环境空气调查园区及周边环境空气功能区划等内容。环境空气基本因子为GB 3095表1中六项基本污染物,可引用现有监测点数据,监测数据的引用须符合HJ 2.2的要求。 特征因子根据园区入区企业及规划产业定位进行筛选。监测点位的布设应依据园区区块分布、产业布局、园区面积、排放强度及环境保护目标分布,每个区块布点原则上应包括对照点和监控点。对照点原则上应设置在园区主导风向上风向,监控点设置在主导风向下风向的园区边界,兼顾排放强度最大的污染源及大气预测主要污染物的最大落地浓度处。对于面积较大的、监控点无法反映园区环境质量的,可酌情增加点位。 监测频次一年不少于1次,应在污染较重的季节开展环境质量监测工作,采样时间原则上不少于3天,每三年应有一期7天有效数据。 5.3.2地表水调查园区及周边地表水系分布、水体功能、水力联系、水工设施等,调查园区雨水排放口、污水排放口设置等内容。 地表水监测基本因子为GB 3838表1规定的24项监测因子,特征因子根据园区水污染物特点以及园区纳污污水处理厂收集范围内工业企业排放的特征因子进行筛选。底泥监测因子按《底泥重金属污染状况评价技术指南》(DB 37/T4471)确定。 园区纳污河流设置有例行监测断面的,优先引用例行监测断面监测数据,例行监测断面不能满足评价要求的应补充监测;点位设置原则上应包括对照断面、控制断面和消减断面。河流底泥可在对照断面、控制断面各设置1个监测点位。 地表水监测频次原则上每年丰水期、枯水期各1次。对于不达标因子应结合区域污染源调查和河流水质改善目标开展有针对性的加密监测工作。底泥监测频次每三年1次。 5.3.3地下水调查园区水文地质情况、水文地质单元分布情况、地下水类型、流向、补径排条件等。 基本因子为GB/T 14848表1规定的20项感官性状及一般化学指标,特征因子根据调查范围内地下水水体功能、分散式水源地调查结果、评价区域地下水超标因子、重点行业和企业特点自GB/T 14848表1中微生物指标、毒理学指标以及表2中非常规指标进行筛选。 根据园区产业布局、水文地质单元、地下水流向,至少布设3个监测点位,地下水流向上游布设1个对照点,下游布设2个监测点,对于面积较大、企业分布较多的园区,下游2个监测点不能反映园区地下水环境质量的,适当增加监测点位。园区内企业自行监测点满足要求的,其监测数据可引用。 对于不达标因子应结合区域污染源调查开展有针对性的加密监测工作。周围有地下水环境保护目标的可适当增加监测点位。 监测频次原则上至少每年枯水期监测1次。 对于地下水环境质量达标的园区,监测工作可适当从简。 5.3.4土壤调查园区及周边用地类型。土壤监测布点综合考虑评价范围内园区产业定位、功能区分布、土壤重点管控企业位置和土壤类型以及评价范围内固定污染源大气沉降、主要风险源垂直入渗和地面漫流等情况。 基本因子根据土地利用现状选取GB 15618、GB 36600表1规定的基本项目,特征因子根据评价范围内重点行业和企业特点进行筛选。园区内企业自行监测点位满足要求的,监测数据可引用。 原则上在园区内每个土壤类型及功能分区分别设置1个柱状样监测点,监测频次每三年监测1次。 对于不达标因子应结合区域污染源调查开展有针对性的加密监测工作。 5.3.5近岸海域调查园区周边海洋功能区划和海洋环境保护目标等情况。基本因子为GB 3097表1规定的监测因子,特征因子根据园区水污染物特点进行筛选。 近岸海域以收集例行监测数据为主,对于有直接排海口的园区,例行监测点位不能满足要求时,按照海洋功能区类别及影响情况补充监测。对于不达标因子应结合区域污染源调查和海洋环境改善目标开展有针对性的加密监测工作。 5.3.6声环境调查园区声环境功能区划和声环境保护目标等情况。 重点考虑园区内及周边200m范围内声环境保护目标,监测频次至少每年监测1次,每次监测2天,每天昼夜间各1次。 5.3.7生态环境调查园区土地利用类型及面积、生态环境保护目标情况。 园区内及周边有生态环境保护目标的,分析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状况以及总体变化趋势,分析其生态现状、保护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涉及污水排海的产业园区定期收集海洋生物调查相关资料;生态调查原则上5年开展1次。 6 监测管理园区管理机构对跟踪监测计划、年度环境质量跟踪监测数据以及信息公开内容的真实性和准确性负责。样品采集、样品分析、数据处理等工作应满足相应规范中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要求。 园区管理机构应配合生态环境主管部门的监督与检查,对于园区跟踪监测工作中发现的环境质量等问题应开展隐患排查和环境治理工作。 园区跟踪监测数据应优先引用本年度现有环境质量监测数据,不满足要求时,应补充监测。入区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可将有效期内的监测数据作为环境质量现状数据直接引用。 本指南发布后,与现有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或跟踪评价中监测计划不一致的,可根据指南进行修订。 附录A 产业园区跟踪监测计划编制要求
A.1产业园区跟踪监测计划应包括的主要内容 A.1.1园区概况。包括地理位置、规划面积、规划主导产业、主要入区企业类型等。 A.1.2环境保护目标。调查园区内及周边涉及的环境保护目标等基本情况。 A.1.3例行监测情况。调查园区及周边各环境要素例行监测点位设置情况,分析是否符合引用的要求。 A.1.4执行标准。调查各环境要素执行的环境质量标准。 A.1.4监测内容。包括各环境要素监测点位布设、监测时间、监测频次、监测方法、质控等内容。 A.2主要图件 一般应包括园区企业分布图、环境保护目标分布图、监测布点图等图件。
附录B 各环境要素跟踪监测计划示例(资料性附录) 表1 环境空气、地表水、地下水、近岸海域环境质量跟踪监测计划示例
表2 土壤环境质量跟踪监测计划示例
表3 声环境质量跟踪监测计划示例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