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山县:树牢“有解思维” 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实现新突破 |
||||||
|
||||||
近年来,微山县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不动摇,全力推进生态修复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打造南四湖生态保护高地,2024年5月,建成并投入使用山东省第一家生物多样性体验地,承办全省生物多样性宣传活动,8月,山东省微山湖生物多样性体验地成功入选生态环境部2024年度生态环境科技成果科普化典型案例,全市唯一。 一、树牢“有解”思维,推动生态环境质量实现新提升。一是统筹系统治水。完善南四湖流域综合治理体系,全域统筹推进工业、农业、生活、船舶、外来水“五水共治”,在全国率先建立边界河湖治理“五联”机制,在全省率先落实南四湖流域横向生态补偿机制。设置372名河长、湖长,建立问题“发现、整改、销号”闭环机制,今年以来累计排查整改岸线环境问题3494个。组织开展全县黄河流域生态环境问题大排查大整治行动,共发现整改问题385个。全县6个国控断面和20条入湖河流水质均值达到地表水三类,南四湖水质连续20年改善,确保“一泓清水永续北上”。二是实施靶向治气。大力实施新一轮“四减四增”行动,坚持减污、降碳、扩绿、增长协同推进,深入开展大气污染防治攻坚行动,今年1—8月份,全县PM2.5浓度39微克/立方米,空气质量优良率71.7%、同比改善4.2%。三是强化土壤监管。积极开展“无废城市”创建,3家单位完成“无废细胞”创建,5家单位入选济宁市第二批“无废细胞”建设单位公示名单。严格重点建设用地环境准入,依法开展地块土壤环境状况调查评估,截至目前,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100%。 二、找准“求解”思路,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实现新提升。一是完善资源修复机制。实施退耕还湿、退渔还湖、增殖放流等工程,修复保护湿地16万亩,退出养殖池塘18万亩、清理网箱网围22.85万亩,连续19年实施微山湖人工增殖放流优质苗种5亿余尾。二是建立科学研究平台。打造野生动物救助、科学研究、信息监测三大平台,建设野生动物救护中心、救护站,组建“一湖四院士”智囊团,推动生物研究、渔业科技创新等方面深度合作,救助各级野生动物200余只、发现全球40个纤毛虫新物种、年均开展湖上执法巡查3500余次。三是建立信息监测平台。加强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和预警,依靠省级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站开展监测预警工作,切实消除疫源疫病监测盲区。逐步加大种质资源保护力度,建立南四湖野菱保护区,开展外来入侵物种普查,对物种资源实施严格保护和动态监测。南四湖生物多样性全面提升,鸟类达294种、鱼类78种、水生植物增至128种。 三、创新“优解”路径,推动生物多样性体系实现新优化。一是完善部门联动机制。建成“打击、协作、修复、治理”一体联动机制,七部门联合签署《南四湖生物多样性司法保护协作框架协议》,建立联席会议、资源共享、联合巡查、生态修复和融合宣传等制度,形成保护合力。二是完善法治宣教机制。创建微山湖上法律宣讲团,深入湖区走访渔村,开展自然保护区、滩涂湿地等专项司法保护宣传。坚持以案释法,选择典型案例公开审判,强化宣传效果。三是增强全民普法氛围。在微山湖湿地揭牌成立“生物多样性司法保护基地”,打造“科普传播+巡回审判+成果展示+法治教育”于一体的保护基地,每年开展主题宣传10余次。将室内生物多样性体验馆和室外生物多样性体验区相结合,开发极具微山湖特色的自然研学课程体系,通过搭建第二课堂,开展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体验和自然科普教育活动,叫响生物多样性自然研学品牌,进一步拓宽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路径,更好向公众科普生态环境科技成果,提升全民生态环境科学素质。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