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威发布|推动社会救助扩围增效 兜牢兜准兜实基本民生保障底线

来源:微山县融媒体中心 发布时间:2023-09-02 10:04 浏览次数:
分享

9月1日上午,县政府新闻办召开“推动社会救助扩围增效,兜牢兜准兜实基本民生保障底线新闻发布会介绍微山县完善救助制度、创新救助方式、提升服务质效,持续发挥“微即助”品牌效应相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今年以来,微山县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聚焦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通过完善救助制度、创新救助方式、提升服务质效,持续发挥“微即助”品牌效应,兜牢兜准兜实基本民生保障底线,努力让全县城乡困难群众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

围绕“如何扩围”,让救助机制更加完善

升级打造“微即助”社会救助品牌,让困难群众感受更多关怀温暖。我县作为全省首批社会救助综合改革实验区,积极改革创新“四项机制”,推动社会救助提质增效。一是动态提标机制。以城乡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变动情况为参照,建立城乡低保、特困人员、孤困儿童、困难残疾人等9类困难群众救助保障标准联动调整、稳步增长机制,今年整体提标幅度在5%以上。其中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提高了6.4%,保障标准达到每人每月745元,实现“十九连增”。二是精准识困机制。发挥“大数据”比对和“铁脚板”入户作用,依托大数据平台对残疾对象等人员进行筛查比对,确定重点摸排对象。三是综合施救机制。在乡镇(街道)全面建立社会救助“一门受理、协同办理”机制,实现了综合研判、联合救助。在村(社区)建立“三主动”社会救助站,由村(社区)党支部书记任站长,304个行政村(居)共配备1134名社会救助协理员。为困难群众提供帮办代办服务。四是党建引领救助机制。将党建融入社会救助,建立“济时救•微即助”党建联盟,发动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参与基层社会救助工作。我县党建引领社会救助工作的典型做法,在全市民政工作年中分析会暨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培训班上作经验交流。

围绕“扩围对象”,让救助范围更加扩大

健全完善社会救助制度体系,将更多困难群众纳入救助保障范围。目前我县已建立以基本生活救助、专项社会救助、急难救助为主体,以社会力量参与为补充的分层分类、城乡统筹的社会救助制度体系。一是扩大低保边缘家庭认定范围。去年3月,我县在全市率先出台《最低生活保障边缘家庭认定办法》,开展低保边缘家庭认定工作。今年4月,对认定办法进行修订,放宽了车辆及法定义务人的财产等限定条件,将更多困难群众纳入救助范围。二是认定因病致贫重病患者。6月联合部门印发《微山县因病致贫重病患者认定办法(试行)》,明确将救助对象认定范围扩大至因病致贫重病患者,针对基层经办人员开展培训,推动认定工作落地生效、规范执行。三是发挥临时救助“救急难”作用。取消户籍地和居住地申请限制,由急难发生地直接实施临时救助。对于急难情形,实行24小时先行救助,特别紧急的2小时内先行救助,事后补办手续,简化优化救助程序。今年以来实施临时救助2523人次,发放临时救助金255.65万元。四是扩大低保救助范围,放宽低保申请条件,对于共同生活家庭成员按照规范统一、纾困解难的原则合理认定。对于家庭收入核算中就业成本、辅助性就业收入、租住房屋支出、交通事故救助金等给予一定扣减或豁免。根据一定情形在家庭财产认定中对有关规定的机动车辆和金融资产进行豁免。放宽“单人保”条件,对重度残疾人等弱势群体给予更多倾斜。

围绕“如何增效”,让救助方式更加丰富

全面提升社会救助服务质效,为困难群众提供更加优质的暖心服务。一是加大服务类救助。建立长效发展机制。我县在推动服务类救助发展方面持续发力,启动“微爱至家”社会化服务项目。今年又围绕提升服务质效加大工作力度,今年1月印发《关于在“十四五”期间开展“微即助—微爱至家”社会救助对象社会化照护服务的通知》,在全县持续开展“微即助—微爱至家”活动,年预计花费75余万元,为全县2765名分散供养特困人员提供第三方专业照护服务。二是开展示范窗口创建。在全县开展“微即助”基层社会救助服务示范窗口创建活动,指导乡镇(街道)、村(社区)两级分别打造示范性的救助服务窗口,推动窗口建设标准化、人员配备齐全化、窗口服务规范化,以点带面,提升基层服务质效。三是开展宣传宣讲活动。印发《“微即助”社会救助主题宣传宣讲活动实施方案》,组织开展问卷调查、宣传月、学习培训三项重点活动,县乡村三级联动,提升政策宣传覆盖面和基层政策把握精准度。今年以来,全县开展社会救助宣讲培训59次,培训3253人次。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