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11370826004329006F/2023-00441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发布机构: | 微山县科学技术局 | 组配分类: | 专项规划 |
成文日期: | 2023-06-01 | 失效日期 | |
有效性: |
微山县“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 |
||||||
|
||||||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科技创新的决策部署,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根据《微山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制定本规划。 一、现实基础 (一)主要成绩 “十三五”期间,县科技局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认真履行职责,做了大量扎实有效的工作,全县创新创业创造活力广泛激发,科技创新发展环境明显改善,科技创新能力明显增强,为拓展发展新空间、创造发展新机遇、打造发展新引擎、塑造发展新优势提供了强大驱动力和支撑力。 1.科技创新环境进一步优化。一是县委、县政府印发了《关于鼓励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的意见》、《微山县人民政府关于支持实体经济发展若干政策的意见》、《关于开展人才兴企“五个一”工程实施方案》等政策文件,对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科技研发平台创建、产学研合作、科技成果转化等科技创新行为给予扶持奖励,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企业开展科技创新工作的积极性;二是积极协助县税务部门,帮助企业落实高企税收优惠、研发投入加计扣除等税收减免政策,并争取上级研发投入财政补助资金。2017年以来,在高企税收减免、研发投入加计扣除方面,为县内企业减税降费900余万元,争取到上级研发投入财政补助近400万元,进一步降低了企业负担。三是县财政每年落实150万元的科技发展资金,专项支持科技项目研发、专利申报等科技创新工作,同时积极争取省、市科技扶持资金,推进企业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科技成果转化。 2.创新平台建设达到新高度。新增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家,省级院士工作站5家,省级孵化器1家,省级众创空间3家,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9家,“人才飞地”专家工作站2家。平台的创建运营,凝聚了一批产业高端人才,分别围绕我县新能源、新材料、装备制造、渔湖产品加工等产业发展中的关键共性问题,开展科技攻关。近年来共解决企业卡点、堵点问题20余项,转化推广先进技术成果100余项,培养技术人才200余人,获得各项专利500余项。 3.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实现新突破。近年来,县科技局认真安排部署省“省泰山产业领军人才”、“省外专双百计划”、“市创新领军人才工程”等人才项目申报工作,对符合申报条件的单位和个人加强指导,帮助企业做好人才工程项目申报阶段性工作,引进国家千人计划特聘专家1名,成功申报省泰山产业领军人才3名,市创新创业领军人才2名。 4.产学研合作工作取得新成效。全面加强与省内外的大专院校的科技合作,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县域经济发展的“政产学研金服用”合作新机制新模式,推动校地协同创新和大专院校成果转移转化。近年来已先后与中科院武汉水生研究所、中科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浙江大学、四川大学、山东大学、中国海洋大学、上海水产研究所、上海海洋大学、华中农业大学等高校院所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关系,依托大专院校丰富的科研资源和条件,为我县产业的转型提升和创新发展提供了有效的智力支持。 5.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以高新技术企业为核心、科技型中小企业为“后备军”的创新企业梯队逐渐形成,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创造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截至目前,我县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1家,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18家。高新技术企业盈利水平持续攀升,新增1家在新三板上市的高新技术企业。 6.科技促进高效生态农业发展效果明显。近年来,科技局大力推进科技特派员工程,从县农业局、渔管委、林业局、畜牧局等单位选派出50多位业务能力强、思想素质好的技术人员,分别与县内51个省定贫困村结成帮扶对象,帮助所在村发展特色产业;大力发展园区经济,组织申报了省级农业园区1家,市级农业园区7家,通过园区的示范、带动和辐射,推动了我县渔业养殖、蔬菜种植、绿化苗木等产业的规模化发展;大力发展新型农技推广服务平台,全县建设农科驿站4家,科技特派员示范基地3家,带动了农业产业的转型升级。 (二)存在问题 十三五”以来,我县科技创新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促进了我县经济社会的发展,但同经济发达地区相比较仍有不少的差距,与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势的要求还有不相适应的地方。 1.企业创新意识还有待提高。目前我县大部分企业没有自己的研发平台,创新意识不强。一部分企业虽然对科技创新的作用有一些认识和体会,但对本企业如何开展科技创新的思路仍然模糊,感觉无所适从;也有少数的企业科技创新意识不强,对科技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认识不够,安于现状,小富即安,满足目前的产品和市场,缺乏危机意识、进取意识和扩张意识,“不愿创新、不敢创新、不懂创新”的现象普遍存在。 2.全县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不平衡,结构型短板较明显。一是高新技术企业和产品行业分布不够均衡。全县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主要集中在县经济开发区、夏镇、欢城等少数几个乡镇(街道),多数乡镇还没有高新技术企业。按高新产值分布看,高新产业发展对少数大型企业依赖程度高,发展风险较大。 3.科技创新投入有待进一步增加。财政科技研发投入低于全市平均水平,我县近几年的科技投入每年仅有150万,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社会资金为补充的多元化投融资体系还未有效建立。 4.科技创新对动能转换的驱动作用还有待强化。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较低,高新技术产业缺乏领军型企业。企业对科技成果的吸收转化能力、新产品研发能力还较弱,科技创新对产业发展、动能转换的驱动作用还未完全显现。 二、发展思路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重要讲话精神和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坚持新发展理念,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以全面提升创新能力为主线,以更强的紧迫感和责任感,着力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着力引进高端科技人才,着力提高成果转化能力,着力营造优良创新环境,全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为实现高质量发展、全面建成“四个微山”提供强有力支撑。 (二)主要目标 到2025年,全县科技创新平台支撑能力进一步增强,省级以上各类创新平台新增10家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健康发展,全县高新技术企业达到 50 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达到 30%以上;建立稳固的多渠道科技投入机制,全社会研发投入占生产总值比重达1.2%以上,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有研发投入的企业比例达到60%以上,全县企业研发人员达到2500人以上;科技创新人才队伍更加壮大,累计引进国内外高层人才50人以上,新引入合作高校院所15家以上,培养科技型人才300人以上。 三、重点工作 (一)科技创新平台 十四五期间,全县科技创新平台支撑能力进一步增强。构建产业共性创新平台体系。围绕我县优势特色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重点引进和建设一批科技创新平台。加强新型研发机构、双创共同体、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院士工作站建设,带动全县研发机构提质升级。加快掌握一批事关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技术,推动产业技术水平进入全市先进行列。十四五期间,全县省级以上各类创新平台新增10家以上。 (二)科技研发攻关 一是高新技术产业健康发展。大力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形成一批产业集群。产业结构持续优化,企业核心竞争力和协同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到 2025 年,全县高新技术企业达到 50 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达到 30%以上。 二是科技创新环境更加优化。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配置资金链。建立企业主导产业技术研发创新体制机制,促进技术、人才等创新要素向企业研发机构流动。建立健全科技投融资体系,推动科技成果转化贷款风险补偿、研发投入财政补助、创新券补贴等普惠性政策的落实力度,推动科技企业快速发展。 三是科技研发能力进一步提升。十四五期间,围绕我县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生物医药、装备制造、塑包纺织、渔湖产品加工、现代渔业等产业发展需求,发挥我县比较优势,年实施县级以上科技发展计划项目25项以上,凝练一批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引进、研发、推广一批先进技术成果和创新型产品,支撑引领产业转型升级,推动全县新旧动 加速转换。 (三)产教融合发展 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持续开展以“专家微山行”为重点的产学研合作活动,增进校企合作交流,促进全县企事业单位与中科院、浙江大学、四川大学、山东大学、中国海洋大学、上海海洋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山东农业大学等高校院所合作向更高层面、更广领域、更深层次拓展,加速创新资源要素流动。支持行业骨干企业与科研院所、高等学校联合组建技术研发平台和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承担产业共性技术研发重大项目,完善产业创新链,构建创新利益共同体。 (四)科技人才培养 一是创新人才工作机制,加强人才发展的规划性。把机制优势转化为工作效能,为人才引进凝聚合力,实现创新主体有效协同、创新要素合理配置。针对企业高层人才引进难、人才与企业供需不对称、企业申报人才工程项目条件不完备等情况,提出“工作关口前移、全链条跟踪服务”机制。 二是科技创新人才队伍更加壮大。围绕产业发展,以泰山产业领军人才、“赢在济宁”高层次人才等人才工程项目申报,重大科技创新工程项目申报、省以上科技创新平台申报等工作为抓手,对接引进一批能够推动关键领域技术突破、带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高层次人才和领军人才。十四五末,累计引进国内外高层人才50人以上,新引入合作高校院所15家以上,培养科技型人才300人以上。全县获市以上人才称号认定人数达到20人以上。 (五)众创空间 全县创新创业承载能力进一步增强,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的创新创业服务功能进一步完善;加快微山湖微电子产业研究院建设,通过体制机制和服务创新,在开展科技研发、加速成果转化、培育创新人才、建设创新文化等方面取得显著的进展。到 2025 年,力争把微山湖电子产业研究院培育成为国家级众创空间,各类技术服务机构竞相发展,推动全县科技综合服务水平再上新台阶。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