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下古城——留城湖陵城 古留城 |
||||||
|
||||||
古留城是微山县境内一座有名的历史古城,位于微山岛西偏南6公里处,距夏镇南20余公里。 关于留城,在史册方志中记载很多。自明清以来,随着它的逐渐消亡而成为一个谜团,留下了许许多多神奇的传说与故事。先从史书来看留城相关资料,虞舜时,即有徐州、留城。南宋罗泌著《路史·国名志》载:尧的儿子封于留。一作镏。“丹朱庶弟九,其封于留者为留氏。”留之封国当在虞舜的时候。汉末文学家繁钦(字休伯)《避地赋》:“朝余发兮泗州,夕余宿兮留乡。”就是指这里,它应是微山湖地区最早出现的政区了。商时沛国南属留国,即古留国。《春秋·地理考》:周之时留为宋邑,留国在殷末已亡。秦统一又置留县。汉时为张良封国。《汉书·张良传》:“汉六年,高祖以三万户封张良,良不敢受,自愿封留足矣。乃封张良为留侯。”到了隋,废高平复置留县,属彭城郡管辖,唐时又废留县,从隋代文人卢思道《春夕经行留侯墓》和唐朝诗人刘长卿《归沛县道中晚泊留侯城》诗中可以看出,那时留城已逐渐萧条,繁华不再,概是由于水的原因。直到明代,这座曾经楼舍栉比,市井伊然,人车熙来攘往,富商显贵云集的繁华古城,才慢慢消失在微山湖中,从此蒙上神秘的面纱。千百年来,这座令人神往的古城一直静静地沉睡于微山岛西南约6公里的水下。但它盛传不衰的“陷留城与现留城”等传奇故事却不断丰富着人们的幻想与渴望。 留城自古就是东西南北的交通咽喉,兵家必争之地。周简王十四年(前572年)秋,“楚子辛救郑,侵宋吕留”。南朝宋元嘉二十七年(450年),刘义恭与魏军大战于留城。 《沛县志·古迹志》有“留侯庙”的记载,徐州府志亦有:“庙在留城”的记录。晋朝戴延之《西征记》载:留城中有张良庙。南朝梁裴子野《宋略》载,义熙十三年,高祖北伐,大军驻扎留城,令修张良庙。旧志说,从留城将庙迁于里仁集,今废。可见,迁庙是因为水的缘故。徐州府志及旧志记载,留城还建有“英会寺”,金大定三年建;“功德禅院”,院在留城西;“山云墓”,墓在留城。明史有《山云传》。《魏书·地形志》也有对“张良墓”的记载:留县有张良冢,有张良祠。旧徐州志云:在城(徐州)北七十里留城南;又云在微山上,有碑刻:汉丞相张良留侯之墓,都证明当时的重要与繁盛。但是沧海桑田,古留城的谢幕,标志着微山湖的形成。 从史书记载中可以知道留城大体方位和没于水年代。1920年续修的《沛县志》(始修于明景泰五年)记载:“嘉庆十八年(1813年),夏大旱,昭阳湖干,乡民在留城起石,岁大饥。第二年春,人多流亡。”《光绪志稿》。从微山岛沟南、沟北等村采访调查中,可以确定留城的具体位置。留城及其故事传说在微山岛镇几乎是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在近百年中微山湖几次干涸,很多人皆耳闻目睹,身临其境。最有代表性的是1943年的干大湖,百姓在南湖留城遗址周边种麦子、西瓜;1988年,微山湖南、西、北三面干涸,村民在湖里割水荭、苇草。沟北陈姓村民去湖里割水荭,在距离岛西南七八里处见一幢露出湖底地面半截的石碑,上有“马桥”两个字,他的爷爷(已去世)曾在留城遗址见过辘轳、石磨等物,其具体方位在沟南村西南七至八里,沛县房村河外五至六里(此处能看见房村河大堤)。 微山岛西部村庄无人不晓从湖北岸郗山有一条直通留城的石板路(大条石铺成),是当时的“官道”,距离岛西约五华里。每逢干湖有条件的村民便到湖里起石盖房、建桥等用,前几年西湖基本干涸,还能看见部分剩余的石板,石道基底栽得是南木桩,两旁全是淤泥。现在这条沉睡在水下的“官道”,仍能看到它的影子,百姓叫做“石塘河”。 |
||||||
|
||||||